文档详情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 .pdf

发布:2025-03-20约5.1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第1页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知识长期占

据主导地位的小学课题上,科学思维的培养日显其重要性。而科学思维的形成是

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通过早期的科学教育,使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

质,对其一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思维的涵义

科学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讲思维至于科学的方法之中,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

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只有

参与了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过程才是真

正的探究过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本质上基本相同,

学生外在的科学探究是有内在的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在

科学学习中真正做到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因此,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

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集中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思维,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

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

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

本原则,它们是: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

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

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科学思维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常说,儿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的“缩小”,我们

要关注儿童的特性,早在二十世纪中叶,以皮亚杰为首的发生认识论专家已经对

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

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岁),和形成运算阶段(11岁以上)。虽然后人对皮亚杰这种对智力进行的年龄

划分质疑纷纷,但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处于十一岁左右时思维的认识已经“超

越于现实本身,把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

童已经能够摆脱现实和表象的束缚,来思考可能或假设的东西了。很显然此时的

儿童所进行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

分,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了。

从教育学上来看,习性专家康纳德.洛伦兹发现了“印刻”这一现象,并从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第1页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第2页

中推断出发展的关键期的思维。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

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

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

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发展的最快,如果此时能在儿童的思维萌芽已产生时

及时抓住关键期,实时地进行思维的引导、训练和激发,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从“点”到“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的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

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

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有创造力的人。新的《科学》与以往的《自然》相比,

在教材内容安排来看,涉及的范围减少了,可供探究活动的深度加深了。这为学

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1、加强方法指导,重视观察实验,注重学生经验积累。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先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

思维活动的主要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