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第1讲商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常识第1讲 商品
一、考点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重点是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难点是对商品价值的理解。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简单地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和一切有用物品共有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情况看,单纯地从理论上考某一知识点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复习本考点时主要应结合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或新品种、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商品价格等,深入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等知识。
此外,应特别注意的是,商品经济作为我们当前经济生活的大背景,能够和各方面的具体经济生活广泛结合。
二、知识联系: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产品用来交换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交换可能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进行,也可能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它强调的是生产的目的是“用来交换”。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强调的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价值是商品得以存在的内在本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我们在考察商品的时候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作为消费者来说,选购商品时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通过讨价还价,做到“物美价廉”。作为生产经营者,应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同时也要追求利润目标。
3.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
商品的价值是无法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但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物物交换,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商品价值的是货币。当某种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时,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因此,现实中,我们很少用“交换价值”这一概念了。
4.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总量之分。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综合起来,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形: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时,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时,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可见,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导致商品价值量(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 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无关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无关?????? (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
?????????????????????????????????????? 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 反比
?????????????????????????????????????? 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 正比
三、思考视窗: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理解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把握“用来交换”。“用来交换”表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商品不同于一般物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它也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因为它要用来交换。交换了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如果它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表明它不再用来交换了,这时它不是商品;如果它仍留在流通领域,表明它继续用来交换,那么它还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表明:
第一,价值是一定体力和智力的凝结;第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第三,商品交换本质上说是一种劳动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能够反映出一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