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整理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rickettsiae) 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熟悉:普氏、莫氏、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了解: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见P183 简 介 1909年:美国病理和微生物学家Howard Taylor Ricketts首先发现,并因感染斑疹伤寒而献身。 1916年,巴西学者Da Rocha Lima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分离出病原体。 1934年,我国学者谢少文首先用鸡胚培养成功培养出立克次体。 一、共同特点 抵抗力弱离开宿主细胞后迅速死亡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磺胺类药物可促进其生长繁殖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二分裂繁殖,DNA、RNA G-,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 是一类严格在活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及传播媒介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rickettsiae) 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 1、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的叮咬而传播。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虱 鼠蚤 蜱 螨 3、致病机制: 尚不完全清楚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形成血栓和组织坏死 小血管内皮细胞繁殖 高热、头痛、皮疹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4、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病后多数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致病物质: 内毒素和磷脂酶A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所致疾病 种类 储存宿主 媒介 临床表现 普氏立克次体 人 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流行性斑疹伤寒 或虱传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蚤 鼠蚤、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地方性斑疹伤寒 或鼠型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螨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恙虫热 或丛林斑疹伤寒) 发热、头痛、皮疹 Q热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 2、分离培养:同病毒 3、早期快速诊断:PCR 三、微生物学检查 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OX)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可发生交叉反应。故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水平。 由于该反应为非特异性的,所以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4、血清学检测: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四、防治原则 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蜱、灭恙 特异预防:尚未有理想的疫苗。 特异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 不使用磺胺类药物。 * 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图片数字与上面对应 当动物叮咬时,立克次体岁粪便排泄于人体皮肤上,由于瘙痒而抓伤,立刻次体随损伤的皮肤侵入人体。 * * 某些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