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综合练习题.docx
一、文言文部分
1.(5分)默写。
(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
(4)《石壕吏》表现老妇人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凄苦无奈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13分)古诗文阅读。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①垂崖;叠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③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④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⑤,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控:连接。②磴(dèng):山道的石阶。③循:顺着、沿着。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⑤山门:寺院。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
A.潭中鱼可百许
头不能容十许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终日不绝
C.全石以为底
叠石为磴
D.便得一山
得山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篇文章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B.三篇文章所写的地点都是比较偏僻、不容易发现到达的。
C.三篇文章都是借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D.三篇文章的体裁是古代文体“记”,可叙事、写景、状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我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
(4)【甲】文主要写了桃花源中宁静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乙】文主要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和潭中的游鱼。【乙】文和【丙】文都写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乙】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这一特点。
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丙】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许:表示约数/表示约数;B.绝:隔绝/断;C.为:作为/作为;D.得:出现/出现。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桃花源记》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见,看见。句意为:我砍伐竹子开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