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水中毒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体液分布与代谢紊乱的关系示意图 第一节 水和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于机体细胞内外,统称为体液。 体液的交换: 1、细胞内外的液体交换:细胞膜允许水自由通过,对其他物质具有选择性。 2、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毛细血管除蛋白质外,允许水、电解质自由通过。 3、体内外的液体交换: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是平衡的,每天大约为 2000~2500ml。 二、体液中电解质的分布 体液中的电解质一般以离子形式存在。 细胞内、外液中电解质成分差异显著。 三、体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指溶液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类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其与溶质颗粒的数目有关,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等无机离子形成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等大分子颗粒形成 血浆渗透压 = 280~310 mmol/L 四、水、钠的平衡 1、水的平衡 正常成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 2、钠的平衡 体内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成人每日需钠4~6克,钠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平衡。 血钠浓度正常为130~150 mmol/L 肾脏排钠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五、水、钠平衡的调节 主要受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调节 1、口渴中枢:位于下丘脑视上核侧面 刺激因素:血渗透压↑、循环血量↓ 2、抗利尿激素:下丘脑视上核合成 刺激因素:血渗透压↑、循环血量↓ 3、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刺激因素:循环血量↓、血钠↓、血钾↑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 水 概 念 体液量明显减少(丢失体液量超过体重的2%以上),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按血浆渗透压的高低,脱水分为以下三型: 血浆渗透压 血清钠浓度 (mmol/L) (mmol/L) 低渗性脱水 失钠>失水 <280 <130 髙渗性脱水 失水>失钠 >310 >150 等渗性脱水 水钠成比例丢失 280~310 130~150 (一)低渗性脱水 1、特征(定义) 失钠多于失水 血清钠浓度 <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 280 mmol/L 2、原因 “失钠多于失水” 不同途径丢失体液后,只补水未补盐 ! ⑴消化道丢失体液:严重呕吐、腹泻、肠瘘、胃肠减压、胆瘘 ⑵皮肤丢失体液: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⑶肾性失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 ①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②长期使用排钠利尿剂;③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如 Addison 病);④药物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⑤慢性肾间质疾病,影响钠的重吸收。 低渗性脱水体液丢失部位 正常 水平 4、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避免不当处理。 (2)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3%)盐水。 (3)抗休克,纠正酸中毒。 去除病因 补足钠盐 先盐后糖 禁止单纯使用葡萄糖溶液! (二)髙渗性脱水 1、特征(定义) 失水多于失钠 血清钠浓度 >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 > 310 mmol/L 2、原因 “失水多于失钠” ⑴饮水不足 又不断丢失水分 水源断绝:旱灾、迷路 不能/不会饮水:频繁呕吐、昏迷、婴幼儿 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脑血管意外 ⑵丢失水分过多 或失水多于失钠 皮肤、呼吸道丢失:大汗、高热、酮症酸中毒、通气过度、缺氧等 肾丢失:尿崩症、渗透性利尿 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 髙渗性脱水体液丢失部位 4、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水为主,补钠为辅:以5%葡萄糖溶液为主,适当补充一定量的含钠溶液。 去除病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