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期末复习题答案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工原理2学习要求
第7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1、掌握平衡分离与速率分离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各自有哪些主要类型。
平衡分离:借助分离媒介(热能、溶解、吸附 剂)使均相混合物变为两相,两相中,各组分达到某种平衡,以各组分在处于平衡的两相中分配关系的差异为依据实现分离。
主要类型:(1)气液传质过程(2)汽液传质过程(3)液液传质过程(4)液固传质过程(5)气固传质过程
速率分离:借助推动力(压力、温度、点位差)的作用,利用各组扩散速度的差异,实现分离。
主要类型:(1)膜分离:超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2)场分离:电泳、热扩散、高梯度磁场分离
掌握质量传递的两者方式(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分子传质。
对流扩散: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对流传质
理解双膜理论(双膜模型)的论点(原理)。
(1) 相互接触的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存在着一个很薄(等效厚度分别为 zG和 zL)的流体膜层(气膜和液膜)。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
(2) 溶质在相界面处的浓度处于相平衡状态。无传质阻力。
(3) 在膜层以外的两相主流区由于流体湍动剧烈,传质速率高,传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相际的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膜层内。
理解对传质设备的性能要求、掌握典型传质设备类型及各自的主要特点。
性能要求:
单位体积中,两相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大
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沟流、短路及返混等现象发生
流体的通量大,单位设备体积的处理量大
流动阻力小,运转时动力消耗低
操作弹性大,对物料的适应性强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安全可靠
第8章 吸收
1、掌握吸收的概念、基本原理、推动力,了解吸收的用途。
吸收概念:使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便溶解于液体内而形成溶液,于是原混合气体的组分得以分离。这种利用各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
吸收的基本原理:当气相中溶质的实际分压高于与液相成平衡的溶质分压时,溶质便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即吸收。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
吸收的推动力: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
掌握吸收剂、吸收液、解吸(脱吸)、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的概念。
吸收剂: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
吸收液(溶液):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溶剂S和溶质A。
解吸或脱吸: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物理吸收: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相的过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化学吸收: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化学反应发生。如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化学反应能大大提高单位体积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率。但溶液解吸再生较难。
理解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掌握温度和压力对吸收及解吸的影响。
应用:
判断传质的方向2)确定传质的推动力3)指明传质进行的极限
4、了解亨利定律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1)p-x关系:若溶质在气、液相中的组成分别以分压p、摩尔分数x表示,亨利定律为:p*=Ex (E—亨利系数,kPa)
2)p-c关系:若溶质在气、液相中的组成分别以分压p、摩尔浓度 c(kmol/m3) 表示,亨利定律为:p*=c/H (H--溶解度系数,kmol/(m3·kPa) )
3)y-x关系:若溶质在气、液相中的组成分别以摩尔分数y、x表示 ,亨利定律为: y*= m x (m— 相平衡常数)
4)Y -X关系 (摩尔比)Y*=mX
物理意义:用来描述稀溶液(或难溶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当总压不高(通常不超过500kP)时,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间的关系。
掌握液气比的概念,其大小对吸收操作有何影响,若何确定(吸收剂用量)?
液气比:塔内任一横截面上的气相组成Y与液相组成X成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q n,L/q n, V ,称为液气比。
在吸收塔的计算中,通常气体处理量是已知的,而吸收剂的用量需通过工艺计算来确定。在气量一定的情况下,确定吸收剂的用量也即确定液气比q n,L/q n, V ,液气比q n,L/q n, V的确定方法是,先求出吸收过程的最小液气比(q n,L/q n, V)min,然后再根据工程经验,确定适宜(操作)液气比。
理解填料塔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特点:
1.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1)填料层的持液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