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18.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5.18.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北师大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8.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作用、发酵作用等,以及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对微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新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方式等特点。
-重点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学生需掌握微生物如何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包括其分解过程和生态意义。
-重点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及其应用。学生应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发酵作用,如酵母在面包制作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由于微生物体积微小,学生需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难点二: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微生物如何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需要通过实验和模型来辅助理解。
-难点三: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学生需要理解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等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以获得最佳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形态和分解作用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2.实验指导: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观察记录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和互动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一张自然生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哪些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提出问题:“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否也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的呢?”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5分钟)
-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展示不同微生物的图片,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讨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方式等特点。
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0分钟)
-介绍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如细菌和真菌如何分解动植物遗体。
-通过实例说明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土壤肥力的维持。
3.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及其应用(5分钟)
-讲解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发酵作用,如酵母在面包制作中的应用。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食品加工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哪些?
2.提问: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土壤肥力维持中有什么意义?
3.提问: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发酵作用等。
3.教师总结:强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微生物的研究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意义。
3.教师总结:强调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学生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双边互动,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