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设计一、二单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方中心小学(教)导学案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陈敏华 执教人:
课 题
鲧禹治水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陈敏华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重点难点
1、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教 (导)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讨论意见及建议
??????????????????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总结学生的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2、自读课文.
3、认读生字
①出示生字“壤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②比较字形:壤 嚷 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拯救——挽救;救济。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
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你怎么评价鲧?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
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
a治洪前:
句子: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b治水开始::
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c治水过程: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d治水后:
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D,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