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的民宗教政策.ppt

发布:2018-11-13约3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因素 根本前提: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环境: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贯彻和落实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为实现民族团结奠定了政治基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又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发展了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合理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自由。 三原则的关系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易错提示 误区一: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分析:型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的本质没有变化,本质上依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误区二: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分析:宗教作为有神论,不能与无神论的社会主义理论相适应,但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相适应。 误区三: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国家支持、提倡、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分析:我国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不反对人们信仰宗教,但也不支持、不提倡、不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型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1)含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族团结原则 (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原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途径: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B.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 C.发达地区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支援,先富帮后富,逐步共同发展。 三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政治平等, 民族团结的核心是思想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核心是经济繁荣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地方: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和基础的。 (4)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理解和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成“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