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2-08约8.7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B33/T402.2—2021

1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珍珠蚌养殖的接种、养殖、病害防治、养殖尾水处理、珍珠采收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SC/T1143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SC/T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DB33/T2288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作业蚌(手术蚌)operationmussel制片蚌和插片蚌的统称。

3.2

制片蚌(供体蚌)donormussel用于制取组织小片的蚌。

3.3

插片蚌(育珠蚌,受体蚌)recipientmussel

用于接种组织小片、珠核以及象形模型的育珠母蚌。

3.4

淡水珍珠蚌freshwaterpearl

淡水珍珠蚌蛤类的一种,双壳纲蚌目的一科,是三角帆蚌、池蝶蚌和褶纹冠蚌等的总称。3.5

组织小片grafttissuepiece

蚌外套膜的边缘膜内、外表皮被分离后,把外表皮及相连部分结缔组织切成的块状膜片。3.6

珠核beadsnuclei

DB33/T402.2—2021

2

由蚌珍珠层加工形成,为珍珠的同源物质,其比重、硬度和膨胀系数等与珍珠基本一致。3.7

象形模型pictographicmodel

采用蚌壳、塑料、石蜡、陶瓷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形象逼真的动物、人像、风景等模型,简称“像模”。3.8

接种grafttissuepieceimplantation

为了培育珍珠,把组织小片、珠核以及象形模型植入蚌的合适组织内的操作过程。3.9

原位生态修复in-situbioremediation

在水产养殖池塘内部通过采用一系列以生物方法为主而进行的水质净化方法。

4接种

4.1接种条件

4.1.1接种时间

接种手术应避开繁殖期。以每年的3月~6月或9月~11月为宜。

4.1.2接种水温

接种水温以15℃~26℃为宜,最适水温18℃~22℃。

4.2接种前的准备

4.2.1手术用具

4.2.1.1开蚌壳用具

开壳器、“U”形钢丝固口塞子。4.2.1.2制组织小片用具

剖蚌刀、切片刀、平头镊子、剪刀、小片板(深色)、划膜刀、解剖盘、PVP保养液、滴管、大小盆、桶、毛巾和脱脂棉等。

4.2.1.3接种用具

手术架、开壳器、固口塞、拔鳃板、创口针、送片针、平头镊子、核片同植针、通道器、拨模棒、多西环素消毒液、滴管、盆、黑布、毛巾和脱脂棉等。

4.2.2材料消毒4.2.2.1用具

所有固体用具使用前应用开水煮沸消毒。4.2.2.2珠核

DB33/T402.2—2021

3

用10%的稀盐酸进行反复洗涤30分钟,再用新鲜制备的石灰水反复洗涤至珠核的pH为中性,然后将珠核置于沸水中杀菌消毒40分钟,最后用多西环素消毒液充分清洗,纯净水(pH7.2~7.3)浸泡24小时,去水滴后再经生石灰干燥,装于灭菌的磨口玻璃瓶。

4.2.2.3像模

像模应用酒精消毒后,再用脱脂棉擦干后使用。

4.2.3作业蚌选择

4.2.3.1品种及来源

品种宜选择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适宜育珠的新品种,以人工培育的作业蚌为宜。

4.2.3.2蚌龄及规格

蚌分制片蚌及插片蚌,制片蚌以不超过1足龄为宜,蚌壳长7cm~9cm,个体重不低于20g。插片蚌中无核珍珠以当年蚌为宜,个体重不应低于20g;有核珍珠及象形珍珠壳长12cm以上,个体重不应低于300g。

4.2.3.3蚌体要求

壳厚,无损伤。外壳色泽鲜艳、光亮;生长线明显;外套膜肥厚细嫩,呈白色,不应脱离壳;斧足肥硕,软体部健壮、饱满;无伤无病。

4.2.4作业蚌暂养

水温20℃为宜。自繁自用的蚌暂养10天,购买的蚌暂养30天,手术前在经消毒水体中暂养48小时。用网袋或网箱吊养,密度不超过3×105只/hm2。

4.3接种

4.3.1组织小片制备4.3.1.1制片流程

选蚌→剖蚌→洗污→开膜→取下外表皮→洗去粘液污物→切去色线→修边→切片。4.3.1.2规格

无核珍珠以3.0mm~4.0mm见方为宜;有核珍珠及象形珍珠:以1.0mm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