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
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
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
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
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
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
铁》和孙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李惠文老师执教的《认
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内、
外部的秘密,张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
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
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
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
钟内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
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
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
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
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
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
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
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
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
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
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
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
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
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
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
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
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
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
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
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
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
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
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阅读已结束,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者说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何为科学素养?我们认为科学素养的组成因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
能力;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本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十
分重要的地位。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