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 .pdf
浅析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第1页
浅析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
关键字:媒介审判;司法公正;媒介素养
2021年4月15日22时13分,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出通报称:
“4月1日,在校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入院就诊,但入院后病情加重,
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多个专家会诊,但始终未发现病
因。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该学生寝室的饮水机中检测出有毒
化合物成分。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消
息一出,网络上随即出现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致死“”的新闻
报道,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随后,嫌疑人林某的真名、微博、QQ号、百度账号、真人照片、
教育经历被不断的曝光出来,其在社交网站上写的文章、评论等也被
网友不断转载加以分析,甚至有媒体开始各具这些信息推断林某的
作案动“机”,传出情“杀”、竞争“”、嫉妒“”、误杀“”、痛恨“医生”等字眼,
并开始据此还原事情的经过进行深度分析。在未正式确定嫌疑犯的罪
过前,有不少媒体已使用复旦大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的题目,
判断性色彩极浓,把公众的愤怒引入最大化了。此外,部分媒体还曝
光了嫌疑人林某及其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私人信息等,严重伤害了
嫌疑人及其亲朋好友的权利。
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在法庭未开庭审理前,嫌疑人是无罪的。尽
管2月18日已经开庭确定嫌疑人林某的罪行,但在此之前媒体不应
该随意揣测其犯罪动机,引导舆论走向,使之成为媒介的最终审判。
1“媒介审判”概念的界定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抢在司法判决之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
定性、定罪的报道,并通过报道对司法判决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影
响司法判决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
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
这个起源于美国黄色“新闻时代”的词语,在我国学界中,尚未有一个
浅析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第1页
浅析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第2页
确定统一的定义,但我国知名的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对媒介“
审判”的提法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魏永征教授将其特征概括为
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
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2“媒介审判”的产生原因
2.1社会处于转型期涌现的各方面矛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
时,贫富差距加大,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医疗问题等
都逐渐涌现。加之社会上的不公现象,让普通民众开始有仇权仇富的
心理。在此背景下,如果媒介报道的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在众多网民内
心深处形成共鸣,往往会点燃或加重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
怒。如果网民对某一事件特别关注,舆论走向也基本一致。那么这种
舆论压力有可能妨碍司法的公正制裁。
2.2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舆论自由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普通老百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在
网络上,人们通过匿名注册登录网站,在贴子上发表相对自由的言论,
无需担心是否会因为发布的言论受到惩罚或谴责这使得他们在对某
一事件表达观点时缺乏自律自主意识,缺乏独立自主思考的判断意识。
此外,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造成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