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究.docx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究
李建
摘要:在通信发达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亦或是工作需要,都因为计算机的发展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计算机都已成为必备工具,理所当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成为了对每位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如此。
关键字: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新生入校的一门必修课。然而,教学效果却并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进人工作岗位,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依然有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材陈旧,更新不及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伴随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是在随之更新,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依然是以前使用的老旧版本内容陈旧不全广部分新的知识是没有添加进去,而并不实用的一些知识没有被删除,而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去学,导致学生不能从中学习到紧跟时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生源,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对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在中学时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所以已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而对于相对比较偏远落后的学生,很少有機会可以接触到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只知其名,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状造成了明显的差异。而因个体差异的原因,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提倡差异化教学,但实际可操作的空间有限,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被很多高职院校设定为基础必修课,所有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多采用教师讲授演示为主,与学生互动性差,而与每个专业的关联性不突出,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下降。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水平提升缓慢
因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安于现状,教材换汤不换药,自身也惰于学习,同样的内容可以讲授几年,产生了惰性,然而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变化飞快,这种特殊性,使得教师本身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进步,无法掌握计算机最前沿的相关动态及相关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离开学校进入到企业中工作时都不一定能胜任所面临的工作,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得不到认可,产生挫败感。这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相悖。
5.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相左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为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课程,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期末的学习考核时,多采用纸质试卷答题,并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不能反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可进行如下改革。
1.及时更新教材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飞快,信息量巨大的现状,再选用计算机教材时,应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要着重考虑到教材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应包含新兴的和比较先进的技术知识应用软件。教材编排不能按部就班的沿用传统的编排方式,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或案例,同时应尽量使案例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所采用的资料,对案例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等,都要有很好的把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对技能方面的培养应放在首位。
2.因材施教
无论是从计算机基础认知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来说,不止是高职院校,每个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每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状况不同,每个班级的学习状况不同,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学习状态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不分状况一把抓式的教学方式,将自己定位在答疑解惑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每次开课之前,针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对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及基础水平做出合理的评估,针对每个班级的总体水平以及每个班级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让基础知识相对较高的学生不会因为感到乏味而放弃听课,同时让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不会因为教学内容太难而产生厌学情绪,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