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发布:2025-03-28约8.38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2023.0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

成1-5题。

材料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斷流动,

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液,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

现袅,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禽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

关对象,如“呦呦鹿鸣”“嘤唼草虫”“伐木丁丁,鸟呜嚶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

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

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惜现实的、感性的

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葛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

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

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入美型

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姓的。

声音有情绪悫乂。《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卢成文,谓

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

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冬人所画的图画

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慘时各图

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倒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

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

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

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叶,一声声,空阶滴到

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

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

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

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于册》

高三年级(语文)第1页(共10页

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05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3分)A

2.(3分)B

3.(3分)C

4.(3分)C

5.(5分)参考答案:

“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袅袅悠

悠”使用了听声类形的方法,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从远处飘摇而至的

特点。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暗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丰富

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发读者更好地感知贾府的衰亡之音。

【评分标准】方法正确,分析到位,2分;效果分析到位,3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6.(3分)C

7.(3分)D

8.(3分)D

9.(3分)A

10.(4分)参考答案:

现在我淹没在案卷公文里(被案卷公文所淹没),思念平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