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高一物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7.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高一物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7.2万有引力定律”为主题,围绕人教版2019年必修第二册高一物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3.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物理学习的初步阶段,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面临着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适应问题。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对引力现象的认识多停留在直观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物理思维。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影响,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2019年必修第二册高一物理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铅球、铁球等,用于演示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确保器材完整且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台布置合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那么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其他力呢?这些力又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呢?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今天我们将重点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二、新课讲授
1.老师展示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学生观察图片,提出疑问,老师引导:万有引力定律可能揭示了这一规律。
3.老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G*(m1*m2)/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老师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且引力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老师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太阳的引力等。
三、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万有引力定律实验:使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不同质量物体之间的引力。
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相符。
4.老师总结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四、课堂讨论
1.老师提出问题:万有引力定律有什么实际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宇宙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天文学、航天工程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适用范围、实际意义。
2.老师强调重点: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理解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延伸
1.老师提出问题:万有引力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物体?
2.学生思考,老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但对于质量极小的物体,如电子、光子等,可能需要其他理论进行描述。
3.老师介绍相对论中的引力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论如何解释引力现象?
七、课堂总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2.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知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3.老师宣布下课,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万有引力常数G的历史:介绍万有引力常数G的发现历程,包括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以及后续科学家对万有引力常数测定的贡献。
-引力波的研究:介绍引力波的基本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