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律.长征》课件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

发布:2016-10-17约2.9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有感情的朗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什么是七律诗 七律是律 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读准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mín)山 泥丸 大渡桥 铁索 开颜 等闲 理解词义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理解词义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理解词义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七律 .长征》的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 理解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长征故事梗概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长征故事梗概 为摆脱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围剿,党中央决定放弃苏区,集中剩余兵力突围,与在湖南的两股红军会师,继而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苏区。有了方向,战斗就开始打响。开始的与粤军,赣军交手,还算顺利。可是由于党中央的错误,将红军行进队型改为了速度较慢的抬轿式,且还随军携带了大量的辎重物品,虽然党中央所处中心位置相对安全,但使红军在军事上更为被动,容易全军覆没。 长征故事梗概 这表现在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可利用军阀之间的利害关系,趁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