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杂粮病害.ppt

发布:2020-11-22约1.32万字共10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Summary: ——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靠土壤和风雨传播,伤口或直接侵入,有多次再侵染 —— 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菌源数量等因素有关 —— 防治方法:抗病品种、减少菌源、药剂防治相结合 课外学习资料: Internet :大量文献资料(检索词:corn smut; 搜索工具google) 图书:杂粮作物病害(白金铠主编)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 期刊:中国期刊网(检索词:玉米黑粉病) 第五节 玉米病毒病 Corn viral diseases? 玉米粗缩病近年来发生较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失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 玉米矮花叶病是国内玉米上发生范围广、危害性大的重要病害。目前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 一 症状 Symptoms ?粗缩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多不能抽穗,抽穗的雌穗基本不能结实。 矮花叶病: 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的受害较轻。 病苗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粗脉之间形成几条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后出现淡红色条纹,最后干枯。 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常不足健株的1/2。病株多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少数病株能抽穗结籽,但穗小籽粒少而秕。 二 病原物 Pathogens 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粒体球形,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病毒粒体线状,MDMV主要由玉米蚜、麦二叉蚜、棉蚜、桃蚜等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也可由种子传播。主要侵染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虎尾草、狗尾草、马唐、白草等禾本科杂草。 三 侵染循环 玉米粗缩病毒: 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玉米矮花叶病毒: 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寄主植物上获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发病后的植物作为毒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并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毒传至杂草上越冬。 四 发病因素 1.粗缩病: 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所以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夏玉米套种发病重于纯作玉米,原因是套种玉米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玉米出苗后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向玉米上转移。 玉米田 耕作粗放、杂草丛生,发病重。主要是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而且许多杂草本身就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 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如掖单13号。 2.矮花叶病 矮花叶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种子带毒率、越冬毒源基数、蚜虫数量和气候条件等有关。 1. 品种抗病性:玉米对MDMV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2. 种子带毒率:玉米种子可以传带MDMV,种子带毒率越高,田间发病率也越高。 3.越冬毒源基数:一般越冬杂草寄主数量多,毒原基数高,蚜虫密度大,发病也重。夏玉米比春玉米受害重。 4.气候条件:天气干旱,则有利于蚜虫迁飞和传毒,病害发生重。 5. 栽培条件: 春、夏玉米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土质肥沃,保水力强的地块病轻,砂质土、保水力差的瘠薄地病重;田间管理好、杂草少的病轻,管理粗放的病重;套种田比直播田病轻。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粗缩病防治策略应选种抗耐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农大108对粗缩病抗性较强,掖单1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