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pdf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
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
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
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
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
导决策提供依据。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
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通过采用自动
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
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
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
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
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
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
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
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
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按时上报。
(四)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
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
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
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
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
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
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
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
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
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40cm为必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
10cm土层。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同
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
据。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
深度10cm、30cm、50cm、80cm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
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流动监测:配
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
地块采用“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
据采集点进行监测,求平均值。
3、采集时间。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
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指标体系建立
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
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
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
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收集或测定主要
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