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我”在观看老虎表演时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老虎表演的感受和态度。
-重点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通过文本,感受“我”在观看老虎表演时的失望、窝囊和自我反省的情感。
-重点学习写作手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心理和情感。
2.教学难点
-突破情感体验的深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窝囊”这一情感词的内涵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分析“我”在观看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如从期待到失望,再到自我反省,对学生来说可能不易把握,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角色扮演来辅助理解。
-运用对比手法:学生可能对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不深,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观看老虎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窝囊”这一情感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我”和老虎,通过角色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4.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老虎表演的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展现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手法,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动物表演?你们对老虎表演有什么印象?”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有关动物或表演类的课文,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好奇心。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教师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在观看老虎表演时的情感变化。
-举例说明: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段落,分析“我”的心理活动,如:“我”最初的期待、表演中的失望以及最后的自我反省。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观看类似表演时的感受,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情景体验(约15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我”和老虎,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
4.写作实践(约20分钟)
-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以“观看一场表演”为题材,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写作思路,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困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写作。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动物表演的课文,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情感。
-教师指导: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理解,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培养阅读能力。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理解人物情感、运用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强调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阅读作业:让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展知识面。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或校园内的动物行为,尝试用对比手法进行描述。
8.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注:以上时间为大致估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2.情感体验: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在观看老虎表演时的复杂情感,如期待、失望和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