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团体标准《桂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
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根据《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关于桂北马铃薯高产栽培
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桂农促会技〔2024〕7号)文件精
神,由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共同
起草的团体标准《桂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被批准立项。
本标准的编写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以及《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
兴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
二、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
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启动实施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
产)提升行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
划的通知》(桂政发〔2021〕3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
的通知》(桂政办发〔2023〕40号)等系列政策,全面总结了广西2023—
2025年全区农业发展目标与科学规划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布局的思路。
广西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与土壤条件,适合发展马铃薯产业,
但由于栽培技术参差不齐,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冬种马铃薯作为
广西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启动实施,马铃
薯种植区域逐步由桂东南向桂北扩展,从冬季种植为主向周年种植推
进,从单一种植向甘蔗、幼龄果园间套种转变,由分散种植过渡到集
中连片种植,脱毒种薯的应用率和旱地种植面积逐步增加。种植模式
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单垄双行、稻草包芯、黑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
肥一体化等栽培技术模式均有一定应用和推广,中小型机械化得到应
用,部分种植大户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广西将秋冬马铃薯产业发展
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
2020)》,区农业农村厅稳定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持续开展马铃薯
优势区创建项目实施,我区已成为我国冬种马铃薯主产区之一,
2014—2019年间,马铃薯平均单产由17.10t/ha增长到21.30t/ha,
增幅为24.56%,种植总面积由7.76万ha降至5.12万ha,降幅为
34.02%,年总产量由132.70万t降至109.06万t,降幅为17.81%,
总体表现为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单产水平略有增长,但总产量整体减
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机遇,也遇到新的挑战。
为加快广西马铃薯实现本地高产、高质量生产且快速推向市场,
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制定团体标准《桂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规程》迫在眉睫,弥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马铃薯生产技术栽培领域的
标准空白,打开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市场。
(二)目的及意义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具有粮菜兼用、加工用途广、经济
效益好等优点,对保障粮食安全、贫困地区脱贫增收及振兴地区经济
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冬季气候条件十分适合马铃薯种植,是广西冬闲
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马铃薯是广西重要的外向型蔬菜之一,每年向
外省输出逾100万吨,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仅外省发布马铃薯高产栽培的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广西地
区未发布,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对栽培产量影响巨大,结合广西马
铃薯产业的发展情况,外省标准仅可作参考作用,不能参照执行。因
此,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改良栽培技术,制定团体标准《桂北马铃薯高
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应用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对提升马铃
薯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工作简况
(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
标准编制工作组由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组建,编制人员由桂
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的资深技术人
员组成,标准编制起草小组成员长期从事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发、试
验和创新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具有较深厚的项
目、科研积累和起草标准的丰富经验,形成梯队有序、分工明确的编
制队伍。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草案编写组、
标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