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能说出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感受本文细腻真挚的情感。
2.在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和典型语段的品读中,体会文章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3.感受本文在表达上的特色,初步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能用较准确的词语说出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和典型语段的品读中,体会文章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在表达上的特色,初步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具体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法 讨论交流法
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那个星期天》(生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作者史铁生的资料,谁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2.学生说完,老师屏幕出示、补充。
初读课文,检查词句,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
1.屏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可能读懂文章,疑难之处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或者举手咨询老师。
2.一篇文章,总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词语和句子组成的,读懂了这些词语和句子,课文内容你也就读懂了一大半了。一起先来读读这些生词和句子吧,第一排谁来读?
屏幕出示:明媚 沉郁 缥缈 荒凉
生读完,师评价。
3.这些词在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阳光光线)但是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借他们还在表达什么?-----“我”的心情.
师:大家也有这种感受吗?(生答完,师点评)
4.出示第二排词语:拨弄 念念叨叨 绞 依偎
(1)第二排谁来读?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来写谁的?(写“我的”)
师明确:都是来写“我”的举动、“我”的行为的。
(2)“念念叨叨”的意思,换一个词就是?文中是如何来写我念念叨叨的话的呢?
屏显“我”念念叨叨的那句话: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3)生读,师点评指导,学生说感受到了什么?
师总结:是的孩子们,景物也好,动作也好,语言也好,都在表达着文中“我”的心情。
(4)出示下面几个句子,让生小声读后比较:同样是语言描写,这两句与刚才念念叨叨的话有何不同?说读后感受。
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
明确史铁生作品的表达特色: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人物的心情。
梳理顺序和情感,再次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
1.屏显第一自然段,生齐读,然后明确本文的主题和叙述顺序。
(盼望 时间顺序)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教师简洁点评)
3.师生对照课文口头梳理母亲从早到晚的家务。
4.生对照表格,认真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梳理随着母亲家务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见下表)
时间
妈妈的行为
“我”的心情
早上
买菜,翻箱倒柜忙开
焦急、兴奋、期待
下午
让我睡午觉,洗衣服
自责、后悔、失望
黄昏
洗衣服
伤心、绝望、委屈
5.对照表格,再回想课文,归纳本文的表达特色:按时间的变化,一边写妈妈行为的变化,一边在表达着我心情的变化。
三、细读文段,深入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屏显第四自然段:
生小声读,说说本自然段共写了“我”的哪几件事?分别用简练的词句概括一下。
明确本段的主要意思:这段时光不好挨(本段第一句)
3.再看这段话,思考:“我”做那5件事时是否都很投入、很快乐,以至于把母亲要带我出去玩的事都给忘了呢?(不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顺势引导)
明确:作者在写我做的每件事的同时,还写了-----
等母亲回来。
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空空落落。
师:作者一边在写我所做的事情,一边又在强调这些内容,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写这些事都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写这些事来表达“我”无聊焦急的心情,是来强调“我”心里就一个念头,就是等母亲回来,带“我”出去玩)
4.引导学生看插图,结合插图直观体会。
5.细看每件事,前后桌小组交流每件事背后我心情的细微变化,感受我焦急心情的延续和程度的加深。(见下表)
时间
母亲
我的举动
同时在写
流露的情感
早上
买菜
跳房子
等母亲回来。
急切地等待
看云彩
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焦急又兴奋
拨弄蚁穴
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孤独、无聊
翻看画报
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无聊、无奈
看院子
空空落落
孤独、失落
(我心情的细微变化,学生一下就说出正确答案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