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与案例分析.pdf

发布:2019-08-17约3.9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认为学习是 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 建构理解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 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 它具有迥异于传统 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师生角色 的定位及其作用、 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 6 个方面。 在师生定位方面, 教师的角 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 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 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 协作、 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模式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 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 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 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 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 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 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 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 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 与传统教学相比, 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但是这 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 非常明确的, 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 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 内容史实比较多, 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 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 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 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 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 既完成 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 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 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 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 的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流程:具体教学中,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1)新课导入,用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享受,引起 他们的兴趣顺利进入本课的教学,进而开展有效教学; (2)新课的学习,包括问题设置、奇妙展览、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对本课学 习; 问题设置方面: 提供给学生有关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三则史料并给出问题, 鼓励学 生自己找出答案回答,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师生共同完 成表格内容的同时,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工官”制度重点讲述,加深学生对这一 专有名词的理解。 奇妙展览方面: 带领学生进入奇妙的中国手工业博物馆, 通过一幅幅形象生 动的图片来展示纺织业、 冶炼业、 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并让学生按照朝代将 表格填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