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主要细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3-13约6.2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6

江苏省农学会团体标准

《水稻主要细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背景

1.1目的及意义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两种主要细菌病害,常年发生面

积在1000-3000万亩,危害面积达500-1000万亩,通常造成产量损失5%-10%,严重时达

50%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轻简化种植模式推广,种质资源交换频繁,病原菌致病性变异

等原因,导致两种细菌病害不仅继续在南方籼稻区流行为害,而且快速向我国长江流域籼粳

混栽区及北方粳稻区扩展蔓延,成为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之一。

目前,虽然已经颁布了多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相关标准(GB8371-2009、

GB/T28078-2011、GB/T28099-2011、NY/T2287-2012和NT/T2156-2012),但是前4项标

准专注于病原菌的检疫检测,最后1项标准以其它病害的防治为主,这些标准和技术规程难

以有效指导当前我国水稻主要细菌病害的田间防控工作。为有效控制当前我国水稻主要细菌

病害的蔓延和危害,针对当前我国水稻生产上细菌病害防控技术措施的实际需求,集成现有

先进、实用的防控技术成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制定对确保我国水稻生产安全,降低化

学农药的施用剂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等单位共同起草。

二、主要工作过程

2.1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

接到立项文件后,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项目负责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技

术骨干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当

前我国水稻主要细菌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具体防控措施,了解标准化工作的相关规定。

工作组成立后,确定了标准起草的基本思路,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了任务分工及进

度要求。

1

2.2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写标准初稿

参与标准起草人员长期从事水稻细菌病害流行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了解近年来我国

水稻主要细菌病害的发生、流行、危害及防控情况。于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

标准起草人员赴全国水稻各主产区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地主要研究机构和基层植保站意见

及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水稻主要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主要防控措施及防控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同时,广泛查阅了相关标准及国内外文献报道,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本标准的征

求意见稿。

2.3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共8人:刘凤权、赵延存、龚伟荣、钱国良、陈功友、郭荣、冯晓东、

田子华。

三、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3.1标准编制原则

a)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的要求。

b)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文件、强制性标准相一致,并与现行有效标准相协调。

c)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3.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3.2.1标准的结构

本标准的结构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信息、防治原则、防控

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价、检疫性病害的无害化处理及铲除、防控记录及存档、附录等10

个部分,其中,“防控技术措施”是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由检疫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

农业措施、化学防治(包括种子处理和田间防控)、生物防治等5项构成。

3.2.2范围的确定

考虑到范围应明确标准的对象和所涉及的各相关方面,并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

界限。本标准范围明确了水稻主要细菌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原

则、防控技术措施和防治效果评价方法等,适用于我国水稻各种植区水稻主要细菌病害的防

治。根据本标准的范围,确定了其标准分类号。

3.2.3术语和定义的确定

为便于标准技术内容的理解,列出了4个与水稻主要细菌病害防控相关的基本术语及其

定义。

2

a)水稻细菌病害:参考NY/T2156-2012中的相关内容,并根据目前生产上水稻细菌病

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对本标准中的水稻细菌病害做了说明。

b)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