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
标准名称
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任务来源
(项目计划号)
2024-3-113
第一起草单位
(盖章)
安徽木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
参与起草单位
宣城市动物防疫站、宣城市宣州区畜牧兽医管理局、安徽农业大学、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青阳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
标准起草人
(全部起草人,应与标准文本前言中起草人排序一致)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
职称
电话
编制情况
1、编制过程简介
2024年9月10日,收到《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4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4〕377号),省地方标准《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获批立项。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安徽木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成员有程帮照、郭兴、朱杰、诸亚平等专业技术人员。
标准起草过程: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编制小组成员在认真调研、试验、整理分析皖南三黄鸡饲养管理相关技术,第一起草人完成初稿后,召开标准编制小组会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情况:
审查情况:
报批情况:
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必要性:皖南三黄鸡,又称宣州鸡、皖南土鸡,属肉蛋兼用地方鸡品种,主产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和池州市青阳县。该鸡品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700年前,以黄羽、黄喙和黄胫的“三黄”为特征,体型中等大小,具有体貌俊俏、体质强健、觅食力强、耐粗饲、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优良特征,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14年纳入国家家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皖南三黄鸡作为优质的地方品种资源,由于种鸡的饲养管理等因素,优良品种特性和生产性能有所降低,制定《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避免优良的畜禽遗传资源流失显得尤为必要。
意义:有利于规范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提升种鸡品质、提高种鸡和商品鸡的抗病能力、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对扩大皖南三黄鸡的养殖规模和数量,满足市场对优质肉鸡的需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皖南三黄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不断完善”的原则,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编写。
4、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详细说明)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过程中的饲养模式、引种、育雏期管理、育成期管理、产蛋期管理、种公鸡管理、饲料营养、环境卫生、免疫接种、疫病净化、兽药使用、档案记录等。
2主要技术内容
(1)饲养模式
笼养。
(2)引种
选择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原种或祖代种鸡场,禽白血病和沙门氏菌病检测无阳性,经产地检疫合格。引种遵循全进全出原则。
(3)育雏期饲养管理(1~42日龄)
3.1育雏前准备
育雏舍经熏蒸消毒后通风换气,入雏前2小时,将舍内温度提升至33~35℃,相对湿度调至60%~70%,检查饮水、喂料、控温、通风等设施设备。
3.2饮水
雏鸡出壳后12~24h初饮,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水温控制在15~20℃,随雏鸡日龄增长,适时调整饮水线的高度。饮水水质应符合NY5027规定要求。
3.3开食与饲喂
雏鸡先饮水后开食,少喂勤添,4周龄前自由采食,母鸡5周龄开始限制饲喂,根据日龄增长,适时调整采食面积。
3.4断喙
在6~9日龄进行断喙。断喙前1天在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以防止应激,减少出血。
3.5温度与湿度
1~7日龄温度控制在33~35℃,以后每周降低2~3℃,降至22~23℃脱温;1~7日龄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7日龄后55%~60%。
3.6光照
皖南三黄鸡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详见表1。
表1皖南三黄鸡雏鸡光照控制表
日龄
光照时间(h)
光照强度(Lux)
1~3
24
15~20
4~7
23
15~20
8~14
17~22
10~15
15~42
10~16
10~15
43~126
10~12
5~10
127日龄以后
10~16
10~15
3.7饲养密度
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密度详见表2。
表2皖南三黄鸡种鸡饲养密度
鸡日龄
1~10
10~30
30~42
42日龄以后
饲养密度
(只/平方米)
40~50
30~40
20~30
15~20
(4)育成期饲养管理(43~120日龄)
4.1分群
42日龄,将雏鸡转至育成舍,公母分群饲养。
4.2分级饲养
43日龄开始,每周随机抽取公鸡10%,母鸡5%称重,根据体重调整喂料量。
4.3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