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ppt
*靶向制剂概念是EhrlichP在1906年提出,被认为是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1995年美国靶向制剂方面的产值已达到数亿美元。瑞典已有淀粉微球的商品出售。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TODDS的研究,在脂质体的制备、稳定性、药效等方面有深入研究,而且在世界上首创了中草药脂质体并投产上市。第55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有定位浓集、控制释药、载体无毒可生物降解三要素。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达到特定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及细胞内结构,而且要求药物具有一定的浓度并在靶部位滞留足够长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而且载体应无遗留的毒副作用。第56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特点药物靶向于靶部位,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可以解决如下问题:药剂学方面的稳定性或溶解度小生物药剂学方面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性(酶,pH等)。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缺乏特异性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低和存在解剖屏障或者细胞屏障第57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TODDS的分类1.从药物到达的部位讲,TODDS可分为三级:⑴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⑵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而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Kupffer细胞);⑶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例如溶酶体)。2.从靶向传递方法分类,TODDS大体可分为三类:⑴被动靶向制剂;⑵主动靶向制剂;⑶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第58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target-orientedpreparations)依据机体不同生理学特性的器官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微粒具有不同的阻留性而达到靶部位的制剂。被动靶向给药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小于50nm的纳米囊与纳米球缓慢积集于骨髓;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第59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除粒径外,微粒表面的性质如荷电性、疏水性及表面张力等对药物的体内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表面带负电荷的微粒易被肝脏摄取;表面带正电荷的微粒易被肺摄取。第60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1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1临床试验的部分抗癌药被动靶向给药制剂及其载体药物载体靶部位阿霉素脂质体肺癌及胰腺癌、乳腺癌、直肠癌或多发性骨髓淀粉微球直肠和肝癌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球肝细胞瘤平阳霉素W/O乳剂乳腺癌、颈部水囊瘤脂质体大脑神经蚀质瘤顺铂白蛋白微球肝肉瘤氟尿嘧啶EC微囊上颚骨窦癌、鳞状癌肝癌淀粉微球肝癌丝裂霉素淀粉微球直肠癌、肝癌白蛋白微球肝癌EC微囊乳腺癌,宫颈癌,胃癌、肝癌第62页,课件共9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主动靶向制剂(activetarget-orientedprepa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