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雅舍谈吃》梁实秋.pdf

发布:2018-11-03约12.9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序言 这些谈吃的文字,前二十一段刊于 《联合报》副刊,以后各段刊于 《中华日报》副刊。随便谈谈,既无章法,亦无次序,想到什么就写什 么,我不是烹调专家,我只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游徙不广, 所知有限,所以文字内容自觉十分寒伧。大概天下嘴馋的人不少,文字 刊布,随时有人赐教,有一位先生问我:“您为什么对于饮食特有研 究?”这一问问得我好生惶恐。我几曾有过研究?我据实回答说:“只因 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 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 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 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 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朱子语录》:“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 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 始是学。’”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 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 要生那么多的味蕾?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集内文 西施舌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 《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 《闽 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 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 《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舌属于贝 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 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 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 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 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灯火楼台一望开, 放杯那惜倒金田, 朝来饱啖西施舌, 不负津门鼓棹来。 记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 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 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 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 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 块块软件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 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火腿 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也许是不 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然会吃得舌矫不能 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 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 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有些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 永远是清酱肉。事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 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 香。 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他,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 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日金华火 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 《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谓火腿,其实 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地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 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 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考察。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 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 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 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 今思之犹有余香。 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万全,予亦叨 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 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 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个世纪 有余。 抗战时,某日张道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