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启发诱导的教育哲学思想-精选文档.pdf

发布:2019-06-29约3.3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启发诱导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启发诱导思想的首创者――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 学的教育家,他提倡启发式教学,至少要比古希腊的思想家、教 育家苏格拉底早半个世纪。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 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集 中体现出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在教导 学生时,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 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方面,却 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面, 便不再教导他了。 这是启发诱导思想 的起源,其中包含着许多闪光点。 不同于注入式的教学, 孔子提倡的是启发式教学, 这种教学 方法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 孔子当时教学活动具有“学 生问,教师答”的特征,老师主要是答疑解难。孔子的弟子曾向 老师提过许多问题,涉及面很广。例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 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 来者。 ”②这种问答式的教学通过问答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 既加深了 对知识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问具有启发学生的 思维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方法的作用。 二、启发诱导思想的汇总与发展――《学记》 《学记》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 儒家思孟学派对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 总结。启发诱导思想在《学记》中被称为“喻”,这一思想贯穿 《学记》的全文。 《学记》要求教师可以做到“喻”,其中包括 “善喻”、“博喻”及“罕譬而喻”, 《学记》中认为教师的基 本素养就是能够“喻”,即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只有这样才 能成为一名合格老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 为长; 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③可见启发诱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的重要性。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 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是《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集中体现。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 诱导进行教育的,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 策励学生而不推着 学生走;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 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激励学生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 会感到安逸;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学生才能独立思 考。师生融洽,学习安逸,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 结果。 三、二者之间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论语》中,是弟子对 他话语的汇集与整理成书于春秋时期, 其中既包含了孔子的思想 又包含了他的弟子们的言论。相比较之下, 《学记》成书于战国 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学生乐正克。从年代和作者考 证,这一思想都是儒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既具有一脉相承之处又 有新发展。 《学记》中“喻”的思想是对孔子“不愤不启,不徘 不发”思想继承发展。 《学记》认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