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冷的制冷原理拆解后的zeno96半导体制冷片及其外接电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半导体制冷的制冷原理
拆解后的ZENO 96
半导体制冷片及其外接 HYPERLINK /2/data/bear/wz201/index.htm \t _blank 电源接口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完整的带有外接电源的半导体制冷片。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实现强大的制冷效果呢?这里的外接电源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风冷散热系统是不可能把显示芯片的温度降到环境温度以下的,因为当两者的温度几乎相等的时候会很快达到热平衡,此时便根本无法继续降温,顶多也只能接近环境温度。而半导体制冷却可以打破常规,能够强行将显示芯片的温度降到比环境温度还低。而它实现的原理,就是强行打破热平衡,实现温差效果。那么,这种温差效果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1.帕尔贴效应:1834年,法国科学家帕尔贴发现了热电致冷和致热现象,即金属温差电逆效应。由两种不同金属组成一对热电偶,当热电偶输入直流电流后,因直流电通入的方向不同,将在电偶结点处产生吸热和放热现象,称这种现象为帕尔贴效应。帕尔贴效应早在20O年之前发现,但是用到致冷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2.N型半导体: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电子以高速度绕原子核转动,受到原子核吸引,因为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电子只能在有限的轨道上运转,不能任意离开,而各层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电子势能)。离原子核最远轨道上的电子,经常可以脱离原子核吸引,而在原子之间运动,叫导体。如果电子不能脱离轨道形成自由电子,故不能参加导电,叫绝缘体。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叫半导体。半导体重要的特性是在一定数量的某种杂质渗入半导体之后,不但能大大加大导电能力,而且可以根据掺入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制造出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将一种杂质掺入半导体后,会放出自由电子,这种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
3.P型半导体:是靠“空穴”来导电。在外电场作用下“空穴”流动方向和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即“空穴”由正板流向负极,这是P型半导体原理。
4.载流子现象:N型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他们都是参与导电,统称为“载流子”,它是半导体所特有,是由于掺入杂质的结果。
5.半导体致冷材料:是对特殊半导体材料,通过掺入的杂质改变其温差电动势率、导电率和热导率,使其满足致冷需要的材料。温差电致冷组件就是由这种特殊的N型和P型半导体制成的。
在明确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现在就来揭示温差制冷的原理。
1.半导体致冷原理:如图把一只N型半导体元件和一只P型半导体元件联结成热电偶,接上直流电源后,在接头处就会产生温差和热量的转移。在上面的一个接头处,电流方向是n→p,温度下降并且吸热,这就是冷端。而下面的一个接头处,电流方向是p→n,温度上升并且放热,因此是热端。
2.温差电致冷组件致冷原理:如上图把若干对半导体热电偶在电路上串联起来,而在传热方面则是并联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常见的致冷热电堆。按图示接上直流电源后,这个热电堆的上面是冷端,下面是热端。借助热交换器等手段,使热电堆的热端不断散热并且保持一定的温度,把热电堆的冷端放到工作环境中去吸热降温,这就是温差电致冷组件的工作原理。
半导体散热片侧视图
半导体制冷片的应用原理
1.半导体制冷的实际应用是如何进行的?
利用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原理,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显示芯片接触,热端则与散热器接触。接通电源后,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不断地通过晶格能的传递,从冷端移送到热端,只要热端的热量能有效的散发掉,则冷端就不断的被冷却,使得制冷片的散热效果出奇的好。实践证明,冷热端的正常温差大概在45——60度之间,其强度非常惊人。实际使用中,可以把显示芯片的温度一举降到零下10度。
2.半导体制冷为什么还要配合使用散热器?
我们看到,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ZENO96仍然配置了超大的散热片和高效能的EMI磁悬浮散热 HYPERLINK /2/data/bear/wz202/index.htm \t _blank 风扇。这是因为,只有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被持续源源不断的散发出去,才能使冷端不断冷却而始终保持良好的制冷效果,显示芯片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的恒温状态。另外,半导体制冷片本身也有一定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来说其极限温度大概在100度左右,如果半导体制冷片没有良好的散热而超出了热度承受极限,就会烧毁损坏。所以,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一定要加装散热系统,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
关于磁浮风扇,这里有必要作一点说明。磁浮风扇(全称为磁浮马达风扇)的工作原理是:轴芯与轴承运作时无摩擦,轴芯仅与空气摩擦,彻底解决小空间高积温产品之散热困扰。藉由磁浮设计,马达运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