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四大滴定及其应用.docx
PAGE
PAGE1
第16讲四大滴定及其应用
一、考向分析(首行缩进2个汉字,五号,黑体)
1.考点统计
呈现形式
卷别
考查方向
考点分布
滴定原理
仪器的使用
滴定
操作
滴定曲线
终点的判断
计算
误差分析
指示剂的选择
选
择
题
2024浙江1月
酸碱中和滴定
√
2024浙江6月.15
酸碱中和滴定
√
2024北京.6
酸碱中和滴定
√
√
√
√
2024辽吉黑.15
沉淀滴定
√
√
2024湖南.8
酸碱中和滴定
√
2024山东.6
√
2024广东.7
沉淀滴定
√
2024辽宁.8
沉淀滴定
√
2024辽宁.15
沉淀滴定
√
2024甘肃4,6
√
√
非
选
择
题
2024全国甲卷
氧化还原滴定
√?6题
√4题
√
2024安徽卷.16
√
√
√
2024广东.17
中和、沉淀滴定
√
√
√
2024山东.19
氧化还原滴定
√
√
√
2024新课标卷
氧化还原滴定
√
2024浙江.20
沉淀滴定
√
√
2024江西.17
配位滴定
累计频次
3
6
5
2
2
6
4
2
2.考查规律
考查的关键能力——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规律的发现、化学知识的形成,都源于具体的化学实验而非理论推理,因此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与创新能力包括“描述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与“评价探究方案”等。
(1)实验方案的评价与设计
对应《课程标准》中“能依据化学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常见的实验仪器、装置和试剂,完成简单的物质性质、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等实验”的要求。包括选择实验仪器、药品,构思实验方法、步骤,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概括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知识重构
2.0滴定的基本概念
2.1“滴定”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2.2各类滴定方式的对比(了解)
2.3按反应原理分的滴定对比(了解)
2.4仪器的辨识与正确使用(掌握)
2.5指示剂的选择与终点判断(1)(掌握)
滴定终点判断答题模板: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由××色变成××色,且30s内不变化。
(1)用amol·L-1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当滴入最后半滴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
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盐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黄色。
(2)用标准碘溶液滴定溶有SO2的水溶液,以测定水中SO2的含量,应选用_淀粉溶液_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碘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溶有SO2的水溶液,以测定水中SO2的含量,否(填“是”或“否”)需要
选用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酸性KMnO4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4)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TiO2的质量分数:一定条件下,将TiO2溶解并还原为Ti3+,再用KSCN溶液作指示剂,用NH4Fe(SO4)2标准溶液滴定Ti3+至全部生成Ti4+,滴定Ti3+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Ti3++Fe3+==Ti4++Fe2+,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NH4Fe(SO4)2标准溶液,溶液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5)用标准KI溶液滴定含有Fe3+的溶液,应选用KSCN溶液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KI溶液,溶液红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
重温经典
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滴定”
1.1考查滴定实验操作——规范性
(2024北京卷,6)下列实验的对应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
浓硫酸
浓硫酸蒸馏水
A.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溶液
B.稀释浓硫酸
C.从提纯后的NaCl溶液获得NaCl晶体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Cl溶液
1.2考查滴定实验操作——规范性
(2024·山东卷)下列图示实验中,操作规范的是
A.调控滴定速度
B.用试纸测定溶液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D.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A.A B.B C.C D.D
【分析思路】A.调控酸式滴定管的滴加速度,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向内扣住玻璃活塞,手心空握,所以A选项的操作符合规范。
2.考查滴定管的使用
(2024·甘肃卷)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装置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灼烧海带制海带灰
准确量取稀盐酸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使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制备
A.A B.B C.C D.D
【分析思路】B.稀盐酸呈酸性,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5.00mL稀盐酸,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