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展.ppt

发布:2023-12-30约7.7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展第1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一节概述一、现代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各种生物性病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传染性感染疾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疾病。(一)疾病谱发生变迁,发现了很多引起传染病的新病原体,如嗜肺军团菌、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巴病毒、朊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而且已经绝迹的旧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梅毒、结核病、霍乱等。(二)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导致抗感染治疗的困难(三)器官移植、抗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开展,减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造成医院感染及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的增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2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2.C反应蛋白(CRP)3.降钙素原(PCT),PCT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和真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如果给予足够的刺激,免疫抑制的患者将产生PCT,PCT不仅是用于鉴别诊断的急性指标,而且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二)病原学实验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培养、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检测、病原体核酸检测等多种方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3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二节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一、标本的采集与培养方法(一)标本采集原则: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5.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大多数细菌标本应冷藏送检,但是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对低温和干燥极其敏感,应注意保温,尽量床旁接种,并预温相应的培养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4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常用标本的采集及培养方法1.血液血培养是用于检测细菌、真菌等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的方法。1).采血时机:通常细菌从感染部位入血1小时后,引起机体发热,因此,如果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发热时间时,在发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采血最好。当无法准确预测病人发热时间时,可在发热时采血。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随时采血。2).采血量:成人每次每瓶最好采血8-10ml,小儿每次每瓶可采血1-5ml。3).采血次数:成人每天采血2-3次,通常间隔半小时或1小时,在患者不同部位采血。4).培养方法:通常每次将血液分别加入需氧和厌氧两种培养瓶中35?C同时进行培养。每天观察结果。3天后如果无菌生长则报告“培养48小时无菌生长”;7天后如果无菌生长则报告“培养7天无菌生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5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尿液正常人体内,膀胱中的尿液是无菌的,尿液经尿道排出时,受尿道细菌的污染而会混有细菌,但取中段尿时,细菌数不会超过103CFU/ml。1).标本采集:清洁外阴部位,用无菌容器留取中段尿10ml。2).培养方法:尿液一定要做定量培养,通常取1ul或10ul尿液进行培养,报告时要报告1ml尿液中的菌落数,当取1ul尿液培养后发现无菌生长,要报告“小于1000CFU/ml”。3).结果解释:通常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90%以上的泌尿系统感染为单一细菌感染,只有很少量患者为两种混合细菌感染,当培养出三种以上的细菌时,可视为标本污染。当培养出大于105CFU/ml的细菌时,通常认为可能是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当培养出104-105CFU/ml的细菌时,诊断不确定,当培养出小于103CFU/ml的细菌时,通常认为是标本污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6页,讲稿共41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很多原因。化脓性脑炎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等引起,偶尔也由寄生虫引起。1).标本采集:按先后顺序取3管脑脊液,每管2-5ml。1号试管:细菌检查;2号试管:生化学或血清学检查;3号试管;细胞计数等常规检查。2).革兰氏染色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