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考点.pdf

发布:2021-07-21约2.28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考点 1 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风 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作者重点写了腊八、腊 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生活气 息。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3、文中的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 时候开始的。 4 、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5、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 些辣味。 6、北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 一片繁忙的景象。我们过春节年前会:买新衣、办年货,买对联、年画。 除夕特点是热闹;正月初一的特点是休闲。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 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守岁。 7、“除夕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 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这一句话可以充分感受到 “除夕真热闹”。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 体会到人们十分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有珍 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为了父母延寿。 2 腊八粥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沈从文, 沈从文, 中国著名作家, 原名沈岳焕,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长 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2、课文描写了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以“腊八粥”为线索,写了八 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的情节, 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写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 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3、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 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 以点带面, 说 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4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 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 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这段话写了煮腊八粥的原料和煮粥时的粥在锅里的状态, 写出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 美味 可口,为下文写吃腊八粥做铺垫。 5、“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了小鼓, 写出了八儿吃腊八粥吃得多、 饱,心满意足。从 “靠着”、 “斜立”也能看出八儿吃得心满意足。 6、“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为了锅边成一圈儿。”这两句 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煮粥时粥的变化,生动细腻,突出了八儿等粥时的期盼和欣喜。 3 古诗三首 《寒食》 1、《寒食》的作者是唐朝的韩翃,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寒食:清明节前 1-2 天,有不可 生火做饭,吃冷的食物的习俗。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这一天禁火的习俗。这是一首讽刺诗,表达 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2、诗中描写白天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夜晚的诗句是:日暮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这首诗中写景的两句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飞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