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讲义(第3篇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一、乙酰胆碱
1、胆碱能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AD)
2、胆碱能功能占优,纹状体DA和Ach失衡——帕金森病(PD)
二、去甲肾上腺素
1、NA能功能亢进——躁狂症
2、NA能功能低下——抑郁症
3、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协同吗啡——镇痛
4、可乐定激动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性神经元α2受体——降血压
5、普萘洛尔阻断中枢β受体,抑制兴奋性神经元——降血压
三、多巴胺(DA)
1、激动D2受体——治疗PD
2、氯丙嗪阻断D2受体——治疗精神分裂症
四、5-羟色胺(5-HT)
与厌食、紧张、偏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PD、AD等有关。
五、谷氨酸
和神经毒性、癫痫、AD、PD、焦虑症、抑郁症等有关。
六、γ-氨基丁酸(GABA)
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可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
七、神经肽
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结合,调制痛觉。
八、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强DA能神经功能,改善PD患者症状。
第九章全身麻醉药
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记住)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可能是全麻药的主要分子靶点。
1、直接激活GABAA受体,或间接调节GABAA受体对GABA的敏感性,促进Cl-通道开放,增加Cl-内流引起超极化。
2、增强甘氨酸受体功能,促进Cl-通道开放。
3、抑制谷氨酸NMDA受体,抑制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
4、激动神经细胞膜K+通道,使K+外流增加,引起超极化。
常用吸入麻醉药:
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氧化亚氮。
常用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咪达唑仑、氯胺酮、依托咪酯。
第十章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
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凡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病人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称为镇静药;凡能引起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称为催眠药。
分类:
1、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s,BZ):如地西泮(安定)
2、吡唑嘧啶类:扎来普隆、佐匹克隆等。
3、巴比妥类(barbiturates):如苯巴比妥(鲁米那)
4、其他:如水合氯醛
共同药理作用特点:
1、剂量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剂量从小到大,依次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昏迷、死亡。
2、反复用药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第二节苯二氮?类
1、抗焦虑作用
用药剂量镇静剂量时——抗焦虑作用。
可能和选择性抑制边缘系统中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发放和传递有关。
2、镇静催眠作用
苯二氮?类(BZ)催眠作用优于巴比妥类
1、作用迅速,诱导入睡和延长睡眠时间。
2、对快动眼睡眠影响小,停药后反跳性快动眼睡眠延长较巴比妥类轻,噩梦少。
3、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不引起麻醉,安全范围大。
4、对肝药酶几乎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它药物代谢。
5、依赖性、戒断症状轻。
3、抗惊厥及抗癫痫作用
BZ均有抗惊厥作用,其中以地西泮和三唑仑作用最明显。地西泮为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
4、中枢性肌松作用:
肌松作用及降低肌张力作用较强。
{原因} 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抑制中间神经元传递,大剂量时对神经肌肉接头也有阻断作用。
[作用机制]
γ-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GABA)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它有三种类型的受体:GABAA 、GABAB、GABAc
为脑内主要的GABA受体,与Clˉ通道相偶联,受体兴奋时,Clˉ通道开放——Clˉ内流增加——神经细胞膜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
GABAA受体:
(1) 5个结合位点:在GABAA受体Clˉ通道周围有5个结合位点。
(2)16种亚单位:6种α型、3种β型、3种γ型、δ、ε、θ、π各1种。
BZ与GABAA (α、β、γ亚单位)受体结合——受体蛋白构象变化—— 促进GABA与GABAA结合——增加Clˉ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Clˉ内流——神经细胞膜超极化,加强了GABA能神经对CNS的抑制效应。
BZ还可抑制腺苷(一种抑制性神经调质)的摄取,使内源性神经抑制加强。
[不良反应]
催眠剂量:可致头昏、乏力、精细运动不协调。
大剂量:可致共济失调,运动障碍、语言不清等。
静注过快:心血管和呼吸抑制。
长期用药:耐受性、依赖性、成瘾性,停药戒断症状轻。
第三节巴比妥类
特点:与剂量成依赖关系,相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呼吸麻痹。
1、镇静催眠:明显缩短快动眼睡眠,久用后停药:快动眼睡眠反跳性延长,易产生多梦或睡眠障碍。
2、抗惊厥
3、抗癫痫
4、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促进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生成,增强葡萄糖醛酸结合血中胆红素的能力。
[作用机制及与苯二氮?类的区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