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讲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pptx

发布:2025-03-28约2.02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讲气压带、风带;研清教材·固基础;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研清教材·固基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_____且海陆_______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2)分布;3.季风环流

(1)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_______有规律地变换。

(2)分布及成因;深化整合·提素能;考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归纳导学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2)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比较内容;比较内容;3.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及成因;【方法技巧】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读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区域的某月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1~2题。;1.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乙区域气压的形成原因是()

A.陆地区域,此时气温较高

B.海洋区域,此时气温较低

C.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低压切割

D.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高压切割

[答案]1.C2.D;[解析]第1题,图示以北极为中心,结合图示经纬度可知甲地在亚欧大陆北部,高压中心北侧,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甲地盛行西南风。第2题,图中乙地位于北太平洋上,且为低压中心。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中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高压切割,副极地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季风指数用来表示东亚特殊的海陆热力对比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其值大于零表示夏季风占优,小于零表示冬季风占优。读东亚季风指数(实线)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虚线)的季节变化示意图(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分别表示季风指数和副高脊线纬度)。完成3~4题。;3.东亚季风()

A.夏季风占优的月份多于冬季风占优的月份

B.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不同

C.夏季风7月最强,冬季风1月最强

D.夏季风强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高低相关联

4.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偏北的年份()

A.东亚夏季风减弱 B.东亚冬季风增强

C.我国夏季北涝南旱 D.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显著增大

[答案]3.D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夏季风占优的月份小于冬季风占优的月份;东亚地区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都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东亚地区夏季风在8月份最强,冬季风在1月份最强;在夏季风占优的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越高,夏季风越强。第4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偏北的年份,东亚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使夏季风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影响程度加大,锋面雨带在北方地区的停留时间延长,使北方地区降水增多,而雨带过快地向北推移,将导致南方地区降水减少,从而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东亚冬季风减弱将使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偏高,我国南北温差减小。;素养培优·补短板;典图判读3等温线的判读;角度;角度;角度;2.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大气;提升训练

(2025·烟台模拟)大兴安岭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图为某月大兴安岭附近地区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脊线出现的月份和原因是()

A.1月地势低平 B.7月降水多

C.1月焚风效应 D.7月光照好

2.图中脊线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更明显的是()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夜晚

C.阴雨的白天 D.阴雨的夜晚

[答案]1.C2.B;[解析]第1题,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为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暖北寒,由图可知,该月份气温较低,均位于-10℃以下,应是1月份,B、D错误;由图可知,脊线所在地区海拔高于200米,地势不低平,A错误;脊线所在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在东坡形成焚风效应,导致气温较高,等温线向北弯曲,C正确,故选C。第2题,脊线附近等温线向北凸出更明显,表明温度比周边更高,应是焚风效应更明显。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山谷风现象明显;夜晚吹山风,增强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