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运动 正常运动靠皮质运动区、额叶、小脑、前庭、深感觉及视觉共同参与下与诸肌配合协调,从而使动作准确、动作方向、幅度、力量和速度恰如其分,称为共济运动。 这种协同动作发生障碍就出现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是无明显的肌力低下而出现维持姿势、步态及肢体随意运动的障碍。(维持姿势障碍即立位和坐位时身体摇摆不稳;步态障碍即为不稳、不规则的步态;四肢的随意运动障碍为动作缺乏协同性、灵活性,并包括动幅和方向的错误、速度错误、连续动作障碍等) 这种运动障碍可在小脑或其向心和离心径路的病变、脊髓后索病变、大脑皮质及末梢神经病变时出现。 病因和机理 共济失调主要反映小脑半球或与对侧额叶皮质间的联系的损害,但在其他部位的病变中也可能产生。 姿势和动作密切相关。姿势反应的失常使身体各部分在动作开始前即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异常的迷路冲动使机体对环境空间的调节紊乱,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常伴发眩晕。 深感觉障碍则破坏运动的反馈机理,使患者不能意识到运动中的异常,也丧失重要的反射冲动,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周围神经、脊髓后索和顶叶皮质的病变。 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 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侧的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与肌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肢体运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觉与两点鉴别感觉。 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应。 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重要中枢。 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病损均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检查方法 躯干共济失调检查 Romber征(闭目难立征):双足并拢双手向前平伸闭目。小脑性共济失调睁眼闭眼都不稳,闭目更明显;蚓部病变向后侧倾倒;一侧小脑病变或前庭损害向病侧倾倒。 Mann征:足尖对足尖呈“一”字站或行走,不稳为阳性。 单足站立:正常10-15S,如小于5S为异常。 直线步态试验:沿某一方向直线行走。不呈直线为阳性。 回转试验:前行时,嘱其突然向左右或后转时,站立不稳或倾倒为阳性。 罗盘针步态:前进10步,后退10步,反复5次,正常起始直线与最后直线角度为1-15度内,超过15度为异常。 起坐试验:仰卧,双手交叉于胸前,不用支撑试坐起,正常人躯干屈曲两下肢下压。小脑损害双下肢抬离床面,坐起困难,称联合屈曲征。 后仰试验:如令正常人后仰,其下肢必屈曲,以资调节免于跌倒。小脑疾患时胸部后仰时其下肢伸直,不作协同性屈曲运动,故易于倾倒。 上肢共济失调检查 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展,然后用食指尖触鼻尖,以不同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观察动作是否平稳准确。小脑半球病变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时则发生障碍。 鼻-指-鼻试验:患者睁眼,现将食指尖触及自己的鼻尖,然后再触及检查者伸出的指尖,如此反复进行。检查者不断改变其手的位置,要求患者跟踪指准。 误指试验:患者坐于检查者对面,上肢前伸从高处用食指指向检查者伸出的食指,先睁眼再闭眼,两侧可以同时或分别试验。正常人闭眼后误差不超过2-3°。前庭性共济失调者,双侧上肢下降时均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一般仅患侧的肢体向外侧偏斜;感觉性共济失调着,闭眼时寻找不到检查者的手指,但没有固定方向的偏斜。 手过度翻转试验:嘱患者伸直手臂,先掌心向下,然后快速翻转至手背向下,反复进行。共济失调者手翻转幅度过大。 反跳试验:患者用力屈肘时,检查者握患者腕部向相反方向拉,随即突然松手,正常人由于对抗肌的拮抗作用,前臂屈曲立即被制止;小脑病变患者由于缺少这种拮抗作用,回收的前臂可反击到自己的身体,称反击阳性。 引线试验:在纸上划两条平行直线,嘱患者在两线之间画一些线段,起点和止点分别在两条直线上。共济失调者引线段不能正好落在两条直线上,落在直线之间或超出两直线。 轮替试验:嘱患者快速、反复地做:前臂的内旋和外旋,例如用手指的掌侧和背侧交替的接触床面或桌面;手在床面或桌面上拍击;伸指和握拳;足趾叩击地板等来回重复性动作。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均匀,在持续片刻后尤为明显。 下肢共济失调检查 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将一侧下肢抬起,然后将足跟放在对侧膝盖上,沿胫骨直线下移。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在举腿和触膝时呈现辨距不良,下移时更摇晃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很难寻找到膝盖,下移时也不能和胫骨保持接触。 足趾-手指试验:患者仰卧,举起踇趾来触及检查者伸出的手指,后者时常改变位置,要求患者跟踪指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