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 实验2气孔开度的测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蚕豆叶片气孔状态观察及K+对其开度的影响 长7-40μm (H2O-0.54nm; CO2-0.46nm) 多数植物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肾型: 双子叶植物, 哑铃型:单子叶植物 保卫细胞运动的结构基础 1 (肾型)外壁薄,内壁厚 2 壁中存在径向排列的微纤丝 微纤丝 难以伸长。以气孔口为中心,限制了保卫细胞沿短轴方向直径的扩大 吸水后,作用于外壁上的(净)压力通过微纤丝传到内壁,成为作用于内壁、背离气孔口方向的拉力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气孔密度和开度的方法; 2 学会分析外界因素对气孔运动的调节; 3 学会利用物镜测微尺标定目镜测微尺及测定视野 直径的方法。※ 1、 实验原理 1) 印迹法 原理:以有机物质的溶胶涂在植物的表面,胶体风干后就凝成薄膜,这层膜就印有表皮组织各细胞的边界痕迹。除用来观察气孔状况外,还可用于观测植物表皮上的细胞、茸毛以及蜜腺、蜜盘、刺鳞片等。 优点: 非破坏性取样,方便快捷; 缺点: 边界痕迹不明显的样品印迹模糊,凹陷气孔难以取到印迹,清晰薄膜制作有难度。 2) 固定法 原理:无水酒精能使植物细胞迅速脱水死亡,因而细胞壁硬化、细胞形状固定,气孔也得以保持原样,有利于以后镜检研究,植物材料还可长期保存。 优点: 镜下观察较的醒目, 植物材料可长期保存,凹陷气孔仍可观察; 缺点: 破坏性取样,不适用于下表皮难以剥离的样品观察。 3) 气孔密度的测定 原理:气孔密度(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目)可用显微镜视野面积(S=πr2,r可用40倍镜下物镜测微尺量取)内观测到的气孔数求得。 注意: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是随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而不同的,必须用物镜测微尺来决定放大时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 6. 思考题 固定、印迹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一样? 哪一种方法观察到的气孔数较多?为什么? 不同溶液处理后的气孔开度 6. 思考题 比较何种溶液中气孔开度最大?为什么? 首先确定显微镜好用 胶棉液涂均匀、超薄一层 叶表皮取下后迅速投入乙醇(2秒) 物镜测微尺安全使用,切勿压破 先低倍镜找视野,后高倍观察气孔数目、大小或标定目尺 物尺放在视野直径线计算直径 物尺和目尺0刻度对齐再标定,之后即可还物尺 固定法、印迹法观察3个视野 胶膜朝上观察 实验结束后请将显微镜载物台调至最低。 * * (Ⅰ)气孔状态的观察 2. 实验器材 (1) 材料:蚕豆叶片(洗净) (2) 仪器:显微镜、物镜测微尺 (3) 试剂:无水乙醇、胶棉液 3. 实验步骤 定性: 1)固定法:取蚕豆叶下表皮,迅速放入无水乙醇,固定2-3min,取出镜检。 2)印迹法:蚕豆叶下表皮涂一层胶棉液,风干后;用镊子取下,在稍有湿润的载玻片上此膜就能粘贴牢固,即可镜检 。 定量: 3)气孔密度测定: A 标定目镜测微尺,并利用物镜测微尺计算视野的直径 B 镜检,随机取3 个视野,观察气孔数;并算出单位面积气孔数= a/s = a/πr2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注:物镜测微尺每格为10μm 17格目尺对 6格物尺 目尺每格= 6×10/17μm 测气孔大小 物镜测微尺6格 目镜测微尺17格 4. 数据记录及处理 视野半径(微米) 目镜测微尺每个为 微米 r= 视野内气孔数目 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 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平均值 方 法 固定法 印迹法 1 2 3 1 2 3 5. 分析与讨论 (Ⅱ) K+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 保卫细胞的渗透系统受K+调节,Na+一定程度上可代替K+ ,但不如K+有效。 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蚕豆叶 (2) 仪器:显微镜、温箱、培养皿等 (3) 试剂:0.5%KNO3、0.5NaNO3、蒸馏水 3. 实验步骤 取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 0.5%KNO3、 0.5%NaNO3、蒸馏水。 撕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3 个培养皿。 将3 个培养皿放入人工光照条件下,保温1 小时。 分别取出叶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