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oc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手机银行风险,从中识别出14类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手机银行风险全息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手机银行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继而使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一个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
【关键词】BP神经网络风险预警模型手机银行层次分析法
手机银行在传统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必然包含传统银行的部分风险,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技术风险。而手机银行作为一项较新的业务,关于其风险预警的研究尚不多,只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对手机银行风险的定性研究。因此,本文将在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传统银行风险、技术风险、业务风险三个角度,提出手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对手机银行风险进行预警。
构建一个准确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对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预警模型主要采用线性数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这些方法存在难以处理非线性数据、自学习能力差、不具备动态预测能力等缺陷,在解决手机银行风险的预警问题上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将BP神经网络引入以解决智能预警的问题。
一、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置
本文在参考学术界关于手机银行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手机银行风险进一步识别,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相关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风险识别
手机银行风险识别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甄别手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分析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对手机银行造成的影响,为防范风险提供依据[1]。手机银行既面临着传统银行的风险,也面临着新的风险,难以对手机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一一列举,本文主要选取了对手机银行影响较大的风险进行研究,绘制出手机银行风险全息图。其中,某些风险同时隶属于二级风险当中的某两类,但为了制作全息图的方便,根据该风险的偏向性做出了模糊划分,这种划分无碍于对手机银行风险的研究。
(二)确定相关指标及权重
法对样本银行的风险预警度进行划分,确定BP神经网络的输出值。
具体而言,本文根据各指标阈值构建了一个“虚拟预警银行”;同时,通过样本银行风险数值与权重做加权运算得到样本银行综合风险值。将“虚拟预警银行”的风险值视为风险预警的分界线,高于这一分界线的样本银行视为风险银行,否则为安全银行。
三、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实验检验
(一)数据综合风险值的获取
根据表1合成权重以及指标阈值的结果,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虚拟预警银行”的综合风险值,结果为4.477。本文将4.477作为手机银行风险的分界线,样本银行风险值高于4.477的为风险银行,预警度取“1”;否则,样本银行为安全银行,预警度取“0”。根据这一原则,45个样本当中有40个安全样本和5个风险样本。
(二)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检验结果
1.数据的归一化和隐层节点的选取。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mapminmax函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所有的样本数据落入[0,1]范围之内,并根据归一化后的数据来确定隐层节点数。在隐层节点数的选择方面,本文采用经验公式与试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对比分析,隐层节点数选10较好,因为其训练误差平方和以及训练步数都较小。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训练。本文将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与之相对应的预警度(“0”或者“1”)作为期望输出。本文一共45个训练样本,并随机选择了10个样本作为检测样本,导入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训练。图2显示,当训练到76步时,网络收敛,即达到训练目标,此神经网络的训练完成。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以随机选取的10组归一化后的指标值作为输入,对应的预警结果作为期望输出。通过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差值很小。因此,经过训练的BP网络是有效的,可以运用该网络对手机银行风险进行预测。
四、结论
手机银行是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手机银行的安全性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介绍手机银行面临的风险类型,缺乏关于手机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还没有系统性地提出风险预警模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手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手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实验表明,运用该模型对手机银行风险进行预测具有可行性,预测结果可以为风险评估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