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的新应用-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环内酯类除像其他抗菌药物那样具有抗菌活性以外,尚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基因等机制,破坏细菌生物膜而发挥抗菌效应 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BE * 气道上皮纤毛清除率的影响 通过前列腺素和c-AMP相关调节途径增加纤毛摆动频率 增加NO产生 保护纤毛上皮细胞功能(膜稳定剂) 减少纤毛上皮细菌粘附 Takeyama et al, JPP 1993; Tamaoki et al, Kokyu TJ 1991; Nishi et al, NKSGZ 1993; Cervin et al, Otol HNS 2002 Feldman et al, Inflamm 1997 大环内酯类药物免疫调节机制 气道粘液的作用 调节气道上皮氯离子转运和氯化物分泌 抑制IL-8介导的杯状细胞高分泌 减少人气道上皮细胞粘液的合成分泌 抑制DPB模型气道内粘液核蛋白(气道分泌粘蛋白中的主要核心蛋白)过度合成分泌 调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粘液和COPD患者气道粘液的流变特性 Kaneko et al,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P 2003; Takeyama et al, Jpn J Antib 2001; Tamaoki et al, KZ 1996; Rhee et al, Ann Otol RL 2000 大环内酯类药物免疫调节机制 大环内酯类在气道疾病中的应用 上-下呼吸道黏膜炎症性疾病 Title 支气管哮喘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慢性鼻-鼻窦炎 AECOPD 囊性肺纤维化 1.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BP) 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受累部位主要是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 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全层 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 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BP) 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树芽征和细支气管扩张 DPB早期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慢性气道感染症 20世纪70年代红霉素前,DPB的5年生存率极低 红霉素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DPB预后 国人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存在一定 数量的DPB患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尤其重要 大环内酯类在DBP中应用 DBP用药方案 方案一:红霉素(EM)400mg/600mg/d。当红霉素治疗无效或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而需停用红霉素时,可选择: 方案二:克拉霉素200mg/400mg /d; 或 罗红霉素150mg/300mg /d; 或 阿奇霉素250mg/d 注: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DPB治疗无效 目前最长使用克拉霉素的研究来自一项日本的前瞻性、开放临床研究 10例DPB患者,给予克拉霉素200mg/天,治疗4年 治疗6月后,患者肺功能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改善,并在随访期保持稳定直到研究结束 研究期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 J. Kadota et al., Respiratory Medicine (2003) 97, 844–850 大环内酯类在DBP中应用 2.支气管哮喘 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尤其是支原体(MP) , 衣原体(CP) 、幽门螺杆菌(HP) 等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难以缓解或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支气管哮喘:抗菌or其他 哮喘患者口服罗红霉素(RTM),150mg qd。服药2月临床症状改善,服药3月支气管的高反应性明显下降 可能机理在于(1)调控变态反应 (2)抗气道炎症作用 (3)“节约类固醇”作用 范亚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国际呼吸杂志 2006,26(4):307 2.支气管哮喘 非重症哮喘:大环内酯类治疗后无症状天数、发作持续、生活质量等显著改善,但不能改善肺功能 重症哮喘:加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6个月,哮喘急性加重率无显著改变,但对中性粒细胞性重症哮喘可能有效 2.支气管哮喘 Koutsoubari I, et al. Effect of clarithromycin on acute asthma exacerbations in children: an open randomized study.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2;23(4):385-90. Brusselle GG, et al. Azithr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