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听障儿童的有关障儿童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听力学的发展
一、听力学的定义
《教育听力学》:听力学是研究听力的性质、听力保护、听力障碍及听力障碍者的教育训练和康复的科学。
《听力学基础与临床》:听力学(audiology)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研究在正常和不正常状态下听觉功能的科学,还包含在病理条件下听觉功能的改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听力学(aud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理、病理状态下听觉功能及听力障碍康复的科学,它是一门独立年轻的学科,是在耳鼻喉科基础上,因人类对解决听力障碍困扰需要而发展形成的。从听功能的评估、诊断到听力障碍的康复,听力学涉及了多种学科,如耳科、儿科、神经科、生理、病理、心理及教育学等,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二、听力学的发展史
听力学(audiolog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学科,起源于听力检测技术,属耳科临床工作范畴,其基础是耳的解剖和生理以及有关的声学知识,以后随着电声和电脑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基础医学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世纪:发现骨导现象;
17世纪:骨导检查技术开始用于临床听力检查;
19世纪:Weber 提出骨导偏侧试验,即韦氏试验;Rinne提出骨导 /气导对比试验,即任内试验;
1946年:Von Bekesy 提出的行波学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近几年来,临床听力学又发展成为听力医学,其主要内容是听力障碍的诊断和听力康复。即听力障碍的诊断、处理、预防、康复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我国听力学的发展史
1、我国耳科专家刘瑞华最早把听力学知识介绍到国内;
2、1964年何永照主编《听力学概论》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听力学专著;
3、20世纪70年代导抗测听和耳声反射测听逐渐在全国开展。
4、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了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仪,电反应测听技术得到推广。
5、20世纪80年代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建立了听力学组和前庭(眩晕)学组
6、1987年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在北京正式建立
7、1995年《听力及言语疾病杂志》问世,是我国首次发行听力学专业期刊
四、听力学的变化
1.听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迅猛地发展起来。
2.康复听力学的发展。它的研究目的是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帮助病人提高交流能力。这一变化表示听力学开始从以诊断为主转向以处理为主。
3.为了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听力学专业和临床培训正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迈进。
五、我国听力学教育
我国的听力学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未正式设立听力学的专业学位,但已有大学在耳鼻喉科或其他学科中设置听力学专业方向,仅在部分大学开设了正规的听力学教育,大多数听力学教育还是以短期学习班、培训为主。
1996年,国家教委、首都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卫生部合作开始了听力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中澳听力学项目),其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由澳大利亚政府派出,其中部分学员在澳大利亚接受了临床培训。
1999年开始在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招生,每年招收6名大学四年级在读学生,前七个学期为医学、理工学基础课及生物医学工程一部分专业课学习,第八学期开始学习听力学课程,授课教师均为中澳听力学项目培养的师资,第十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目前已有三届十八名学生毕业,还有一届六名学生在读。学生毕业后授予的学位为生物医学工程(听力学方向)工学士学位。2002年起开始高考招生,面向全国招收十名。同年,临床七年制(听力学方向)教育申请成功,从2003年起开始招生,最后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开展中加联合培养听力学研究生项目,此项目开始于2000年9月,目标是到2004年6月,至少40名学员成功取得硕士学位,并成为合格的听力学家。
浙江中医学院听力班于2001年开始招生,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语言治疗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制4年,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北京听力语言康复语言技术学院”,面向全国定向培养聋儿语训教师,帮助这一听力语言障碍群体,早日走出无声世界。学生毕业后颁发北京联合大学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一些学府开始培训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到测听技师的各级专业人员,听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将为时不远。
六、听力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
全世界约有250,000,000人存在听力障碍(WHO,2001),其中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3岁以下的听障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而19岁以下听障人群约占总人口的4‰。听力障碍对个体发育、认知等起了阻碍作用,也给国家及社会带来了负担。
2006年全国第二次抽样调查结果:在2780万听力残疾人中,单纯的听力残疾是2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