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活动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从3月20日参加通辽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以来,我认真观看学习了各位专家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远程教育培训不但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更为我们搭建了理想的互助平台,有利于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开阔了视野,这次专题培训对我更专业、更有效、更快乐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在品德、为人、求学和处事中都能应付自如的学生很有帮助,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的专业化知识,还让我见识到了许多资深的专家。尤其是韩博士有关“有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讲座,深深吸引了我。他所倡导的“有效备课新思维和新行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所以我很想把它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去,我的学生自主学习。
深入学习了韩博士的教育理论,他的有效备课: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备设计。他的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解决问题”, 让我深受启发,于是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开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汇报收获,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提高了教学效果。按照这样的流程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备下了数学课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案,并真正实践了第一次有效课堂教学:
一、备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备教材
克与千克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P85—87 设计思想:《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备情境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备自己
弘扬个性,塑造特色 ;认识自我,长善救失 ;面向全体,充满信心 ;挖潜在课程,体现情感目标 ;升华教学,提高艺术性。控制自己,弘扬个性,利用机智,创建和谐课堂。
五、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及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布置预习提纲
1、调查你身边小食品或你爱吃的小吃包装袋上有质量标注的商品的重量。
2、调查生活中的称
3、我的发现:写下自己的收获和问题
(三)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
二分、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苹果、一包茶叶、一个鸡蛋、多媒体课件、天平、台秤。
学具:
二分、一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回顾预习:
盘点自己预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关于小食品名称及质量标注。
(有质量标注的商品的重量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克与千克表示东西的重量,但有的商品上不是用汉字,而是用字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2、体会轻重
2、出示一包茶叶和一个苹果谁重?用什么方法判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