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6 散步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散 步 莫怀戚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链接。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小说集有《大律师现实录》和《透支时代》。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散 步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散步( ) 熬过( ) 分歧( ) 霎时( ) 委屈( ) 水波粼粼( )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信服: 霎时: 分歧: 委屈: 各得其所: 4.走进文本,感知情节。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哪几个段落写到了景物?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3)段落层次划分。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5)分析人物形象。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文章哪几个段落写到了景物?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第4自然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自然段:菜花、桑树、鱼塘。 (3)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 第二部分(2-8):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展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中年人要对生活充满责任感的道理。 第一层(2):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3-5):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6-8):写散步路线产生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4)如何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分析人物形象。 ①“我”的形象。 (5)分析人物形象。 ②母亲的形象。 (5)分析人物形象。 ③妻子、儿子的形象。 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1.语言赏析。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挺”“熬”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对称。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写法赏析。 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请同学们选取一个句子分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散 步 莫怀戚 * “有一种目光 那么慈祥地照亮着我们 人生的方向 有一双手掌 那么温柔地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 有一副肩膀 再重的担子 也无怨无悔 一个人扛 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爹娘。 sàn áo qí shà qū lín 相信并佩服。 短时间。 (思想、意思等)不一致,有差别。 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春。 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善良孝顺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有关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和语句)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惠,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备至,在她身上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母亲(慈祥) 儿子(聪明) 爱幼 尊老 责 任 “我”(孝顺) 妻子(贤惠)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