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
赵志刚
(天津财经学院 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222)
摘要:探求适合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战略是各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加入 WTO 世
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更是如此。寻找制约和影响国家贸易发展的因素无疑对该研究的深入与推动会有所帮
助。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中国贸易发展的实践,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非制造业对外贸易,
制造业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影响
我国总体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因素有平均市场规模、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平均关
税税率;影响我国非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和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制
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市场规模差异、平均人均收入、平均人均收入差异、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
和平均关税税率。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产品附加值的程度对影响我国行业内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行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式产品,垂直差异式产品,GL指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 A
1.导言
行业内贸易是指在同一产业内同一产品不同类型及品种之间的贸易。该贸易同时也包括同
一产品不同零部件之间的交换。长期以来被认定为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中要形式
(Balassa,1966; Grubel and Lloyd,1975;Aquino,1979)。对行业内贸易研究的新理论方法在 70
年代后期有了新的进展(Krugman, 1979, 1981; Lancaster, 1980; Helpman, 1981)。伴随行
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对行业内贸易形成原因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新
的发展方向。至今为止,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集中在发达经济市场 (Havrylyshyn and
Civan,1983;Tharakan,1984;Loertscher and Wolter,1980; Balassa,1986a;),然而,对发展中
国家行业内贸易的决定变量实证研究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正在经历市场经济转轨
时期的市场研究就更是毛麟凤角了。
以行业内贸易理论为内容的新贸易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再认识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传统贸易理论将产品间国际交换视为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差异的存在。这种比较优势
国际间差异基本上反映着国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按照 Heckscher-Ohlin 的传统生产要素
理论,一个具有资本优势的国家会使其出口产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点,而其进口产品往往
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特点。由于拥有资本优势国家往往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而人力资源丰富
国家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生产要素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
间的贸易阐释。按照这种理论,国际贸易的进行在人均收入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更有可能。
然而,这种传统的贸易理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制造业产品国际贸易都是发生在有相
同或相类似工业化程度与人均收入国家之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受到很大
的影响。根据关税贸易同盟理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人们预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形态,
将受比较优势的影响,各成员国将在相互贸易方面更加体现专业化分工的原则(Viner, 1953,
2
和 Meade, 1955)。然而,人们调查的结果,国际贸易实际发展与早期的期望大相径庭。
Verdoorn (1960)在他对建立同盟后的 Benelux(比荷卢经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形态
调查中发现,在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专业化与贸易发生在相似的产品种类中,而并非不
同的产品种类中。也就是说,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各成员国之间的专
业化分工发生在行业内部,而不是行业之间。从而使得行业内贸易在成员国之间获得很大的
增长。与此相似,Balassa (1975)在他对欧洲经济共同体贸易研究中发现,1958 年至 1963
之间,每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呈现于相互交换同属类产品特征。由于传统贸易理论与实际贸
易发展的背离,所以人们开始探索国际贸易理论新的解释-行业内贸易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发达国家间在制造业产品方面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越来越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瑞典经济
学家林德(Linder,1961),在试图解释工业化市场经济体之间进行制造业产品贸易时指出出
口国家对某一产品的出口必定首先在该国国内市场进行消费。该国出口的产品为具有生产成
本的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该产品往往可以满足具有代表性的需求 ‘representative
demand’(基本上相当于出口国家大多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