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住房分配制度.doc

发布:2016-12-28约1.55万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住房分配制度 篇一:教师住房分配方案 洪水镇长堰小学 教师周转房 管 理 方 案 洪水镇长堰小学 教师周转房管理方案 为了搞好学校教职工教师周转房住房分配管理工作,积极构建和谐与平安校园,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方便教学管理人员为宗旨,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分房资格 1、在编教职工。 2、在学校发出通知后递交书面申请到后勤管理办公室。 三、分房原则 1、学校在教师“量化计分,择优选房”的基础上,遵循“联系实际、统筹兼顾、综合调剂”原则,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 2、教职工住房落实后,任何人不得随意私自转让和对换,违者住房有学校收回。 3、教职工调离或退休后住房无条件退回学校。 4、不能长期让亲戚居住所分配住房。违者住房由学校收回。 5、分到住房的教职工无条件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 6、按分数高低优先自行选择住房。 四、计分细则 1、校龄分:每年10分。(只记本校教龄,每期5分)。 2、职称分:高级记20分,中级记18分,初级及未评记15分。 3、学历分:本科10分,专科7分,高中、中专4分,其他4分。 4、职务分:校级领导15分,中层领导12分,班主任及管理人员10分,科任老师8分。勤杂人员6分。 五、说明: 1、校龄以到校工作的年份算起。 2、职称以评职文件为准。 篇二:教师住房分配问题 教师住房分配问题 摘要 现在,单位分房是很多企业给职工的重要福利之一。然而,怎样分配最为合理公正,应该采用怎样的衡量标准等问题仍然颇具争议。本文即主要探讨住房分配问题,试图给出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并评价其公平程度。本文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一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复杂模糊的问题。 本文假设学校主要遵循传统的“按资排辈”原则分配,目标层为住房分配,准则层由职称、学历、工龄、教学4个因素构成,最终得出所有职工对总目标权重。针对准则层通过两两强弱程度比较,构造4*4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根据每个职工的不同情况,量化其在4项因素中的表现,构造4个50*50的一致阵,并对每个矩阵归一化,得出相应的特征向量。最终矩阵相乘求得每位职工的总权值,降序排列取前30人。 本文中针对准则层4个因素的强弱排序可以随着学校政策导向的变化而改动,使之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另外,由于职工人数较多,本文采用了MATLAB编程来进行矩阵的构造和运算。最后,针对本文给出的结果,对照原表举例验证了其公正合理性。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归一化一致性指标量化MATLAB 准则层 一、问题重述 某中学现有30套福利房欲分配给该校老师,该校有50位教师。学校经过全体老师讨论决定,分房只考虑下列因素:职称,工龄,学历,教学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表1,请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合理分配这30套住房。 表1 说明:1、职称中的1,2,3分别表示高级、中级、初级; 2、学历中的1,2,3分别表示研究生、本科、专科; 3、教学中的1,2,3分别表示好,一般,差。 二、问题分析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部分企业高校采取“打分制”排序分配住房。例如,针对职称一项的打分如下:高级讲师10分;讲师、高级技师6分;助讲、技师4分;员级、高级工3分;中级工2分。其他各项也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各项总分相加得出总排名。但职称,工龄,学历,教学这4项的权重大小是比较模糊的,直接给分不能反映各项因素相互之间的合理权重,不具备说服力,定死的打分标准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可能转变的评优政策。另一些企业高校则采用“分档加积分”的方法,其原则是“按职级分档次,同档次的按任职时间级先后分配住房,任职时间先后相同的再考虑其他条件适当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队”,但这种方法显然对刚入职的优秀年轻员工不公平,不能充分体现重视人才,鼓励先进等政策。 因此,考虑到要科学确立职称,工龄,学历,教学4个因素的权重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比较尺度衡量4个因素的权重大小,构造非一致性矩阵,求其权向量,把模糊的强弱关系量化。同时,参考了网上的数据,把不同教师各项因素的不同情况直接量化,分别构造一致阵,求出权向量。最后措施层组合向量和准则层权向量相乘得到总权值,依此排序筛选。 三、符号说明 A ———— 目标层,住房分配; b1 ———— 所有教师在职称因素一项的量化分值; b2 ———— 所有教师在学历因素一项的量 化分值; b3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