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摘 要】本文指出了乡镇政府目前在机构设置、工作方式、干部素质和县乡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工作纪律、机构编制管理机制五个方面入手,提出改革的建议。通过改革,使乡镇政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建立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化服务效能明显增强。最终使乡镇的运行机制与当前农村发展形势相适应,促进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职能转变
录】
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
乡镇政府是我国的社会基础,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要靠这级政府来贯彻和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乡镇体制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为实现从“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观念转变,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乡镇政府机构怎样改革,职能如何转变,是关系到我国政治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事,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也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乡镇政府工作效率,增强“三农”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乡镇政府进行机构改革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现行的乡镇运行机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运行机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乡镇的机构设置与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现行乡镇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配置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极不适应。一方面,乡镇各站所的职能有待整合。目前乡镇各站所的职能比较分散,承担这些职能的机构业务开展参差不齐,根本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乡镇站所的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服务功能薄弱甚至职能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乡镇体制建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构和人员数量就一直在不断膨胀。在以往的乡镇政府改革中,虽然对乡镇的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但在实际的机制运行中,原来的部门还是各司其职,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个部门名称而已。在乡镇机构重新设置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部分人员编制,从而造成了改革一次,人员增加一些的现象。
2.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不仅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乡镇的一些部门通过改革,人员编制得到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造成了“人多四靠”,谁都不愿多干一点的现象,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尽管乡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可有的干部却跑到家里干农活,有的甚至私下里出去做生意。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
3.走读现象普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在县城买了房,出现了大量的走读人员,而大部分乡镇又没有能力安排统一的交通工具,上下班时间很不规范,走读现象的产生,对工作时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4.脱岗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退二线后(副科50周岁,正科52周岁),尽管占着乡镇的编制,但可以不用再到单位上班,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在编不在岗。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乡镇的工作条件较差,一些人通过借调等多种途径到一些好的单位去上班,人员编制却留在乡镇,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在编不在岗现象。目前,特别是稍为偏僻一点的乡镇,能有全部编制80%的工作人员在岗已经不错了。
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根据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创新乡镇公共服务体制。中央最近几年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一系列补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走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的乡镇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乡镇“七站八所”,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多年来已经呈现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理应由政府承担的服务“三农”的基本责任也已经名存实亡。因此迫切需要破旧立新,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始终是作为广大农民“领导者”或 “统治者”的角色出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农民”的执政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必须尽快实现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执政观念的转变。
权责不统一,县乡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因为我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