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

发布:2025-03-26约5.1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框架效果并不是绝对的。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对立的和挑战性的信息,尽管它能通过信息呈现的形式来摧毁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和降低其显著性。新闻框架四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01受众框架也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02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04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05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0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0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02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一)“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影响因素:经济条件差异传播技能差异知识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差异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2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3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4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5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3214“议程设置功能”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01二人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01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01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研究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业”的机构类似观点: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报纸电视长期、框架、个人议题热点化、强调、谈话议题对“属性议程设置”概念的关注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导向需求04030102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一些研究把“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