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长海医院).ppt

发布:2017-09-27约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 颅内动脉瘤 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刘建民 发生率 尸检发现率 0.2-7.9%(1-2%) 临床发病率 8-24例/10万人/年 我国以8例/10万人计算 10万人/年 得到治疗不足5% (美国67-75%) 颅内动脉瘤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原因 颅内动脉瘤的分类 囊状 梭形 夹层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原因 血流动力学因素:解剖变异 动脉壁中层缺陷 动脉硬化及高血压(与动脉瘤多发及破裂有关) AVM (12%患者合并有动脉瘤) 感染(约占5%,多由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并发) 肿瘤(与动脉阻塞狭窄及破坏有关) 创伤 遗传 动脉瘤的部位 前循环 后循环 颅内动脉瘤的常见部位 动脉瘤大小与症状的关系 Symptom and size of aneurysm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 诱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 破裂时的活动 重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咳嗽 大小便 吸烟 大量饮酒 1/3病人无明确诱因 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破裂前症状与体征 (动脉瘤增大、微量出血) 头痛、眩晕、眼痛、复视、视力受损 动眼神经麻痹、癫痫 破裂后临床表现 (SAH 颅内血肿 脑积水 血管痉挛) 脑膜刺激征、恶心、呕吐、头痛 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及并发症 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远端脑梗塞——部分血栓形成动脉瘤中常见 占位效应 ——大或巨大动脉瘤 颅神经受压——后交通及海绵窦段动脉瘤多见 头痛 癫痫发作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级 Hunt-Hess分级 I 级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II 级 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颅神经麻痹外, 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III 级 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IV 级 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 去脑强直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V 级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死状态。 Botterell分级 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分级 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再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压增高 脑积水 癫痫发作 全身并发症 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 脑性低盐耗综合征等 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 Natural history of ruptured aneurysm 24 hours 8-32% 1 week 27-43% 1 month 49-60% 6 months above 60% 2 years above 85% 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和/或动脉硬化 创伤 感染 肿瘤 全身出血因素 不明原因(桥脑周围) 辅助诊断 腰椎穿刺 30-50% CT <24h 90% 24h-1w 50% CTA (93%)、 MRA(87%) DSA脑血管造影(并发症0.03-0.2%) SAH的CT影象 出血的表现 - 出血量 - 范围、分布 - 并发症(脑积水、脑水肿等) (7天阳性率 50% ,9天阳性率20% ) SAH的MRI影象 选择最好的序列 - 急性 (FLAIR) - 亚急性(T1W) 优于 CT ( 4-14 days阳性率 80% ,14 days 阳性率100%) 治疗目的 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防治脑血管痉挛、脑积水 清除颅内血肿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H-HⅤ级) 开颅手术治疗 载瘤动脉结扎术 (Horsley 1885) 动脉瘤包裹术 (Egas 1927) 瘤颈夹闭术 (Dandy 1937) 动脉瘤孤立术 (Hermann 1937) 动脉瘤颈结扎术 (Dott 1942) 动脉瘤术中栓塞术(Callagher 1962) 动脉瘤电血栓术 (Mullan 1964) 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切除 手术夹闭 优点: 术中清楚显示动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