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姚鼐《登泰山记》实用课件.ppt

发布:2019-10-27约3.81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 示 一、写“登泰山” ,开篇为什么从“泰山的地理环境” 写起? 1、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2、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3、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4、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5、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 里,总面积436平方公里。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文章开篇从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入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流,突出了泰山水绕山流,山水相映的特点;同时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烘托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还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背景烘托 赏析(二) 朗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合作探究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风雪”言“乘”,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既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笔墨传神。 ③几个动词,几个短句,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 用 词 精 当 赏析(三) 朗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合作探究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苍山负雪图、夕阳晚照图 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晶莹光亮,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充满温柔飘逸美。 明确 手 法 多 样 苍山负雪 日照城郭 赏析(四) 朗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óu)。 合作探究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日出时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方法: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4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5语言特点 描写角度:1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4色彩变换 描写作用: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点场所 2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3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4为下文做铺垫 5推动情节发展 提示 描写的技巧及作用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体 物 入 微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出后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 * * * * 登泰山记 登 泰 山 记 泰山,我为你骄傲 田申怡 你是五岳之首,你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你是东方文化的承载者,你是“天人合一” 思想的寄托地。泰山,我为你骄傲! 你拥有天下最美的风景:泰山日出,晨辉四射;云海玉盘,苍茫空阔;晚霞夕照,心旷神怡;黄河金带,雄奇瑰丽。泰山,我为你骄傲! 你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是东方文化的发祥地;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都是你的儿女,那古老的齐长城上,也有你的身影。泰山,我为你骄傲! 你是历史上璀璨的明星,72位帝王在你这封禅,因为你是东方生命之源,是吉祥与希望的象征;无数文人雅士也为你倾倒,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