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pptx
202X年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主讲人:缘梦时间:202X年X月X日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在现阶段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路上,我国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数字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如何利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赋能非遗文化,创造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四二五三一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有形化可体验的活态艺术目录让非遗拥抱数字技术不能忽视的文化内涵第一部分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另有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对于延续我国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多方的联动努力下,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此前,福建省漳州市政协、省级非遗铁枝木偶传承人陈银龙在调查该市东山县非遗传承人现状中发现,目前东山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2人,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0.25岁,不少非遗民间绝活正濒临消亡。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四川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巩强曾撰文:“有些非遗项目越保护越濒危,自身造血功能逐渐丧失,最终依然无法逃避步入消亡的结局。”实际上,非遗传人往往“身兼数职”。一方面,他们要忙于非遗产品的生产和非遗活动的宣传;另一方面,单靠售卖非遗产品、进行非遗表演又无法满足其生活需求,使其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或另寻谋生之道。第二部分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对于延续我国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面对非遗保护传承路上的种种问题,数字经济的崛起或为其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发展新道路。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次,获赞总数为94亿次,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就当下而言,非遗传承人要熟悉掌握网络、手机及直播短视频平台的玩法。”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德欣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非遗传承人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和手段,完成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销售,特别是县级非遗一定要用好这些平台,逐步改变自己弱势和边缘化的现状。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看来,我国非遗形式多样、技艺精巧,普通展陈手段很难呈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给非遗的展示传播提供了理想路径,必将开创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传播业态。这对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广大的年轻传承群体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三部分有形化可体验的活态艺术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有形化可体验的活态艺术非遗馆是非遗保护中一个传播环节,衔接了文化的创造者和接收者。从场馆空间角度来说,非遗馆采取的是一种“再现”模式,对非遗项目的历史进行静态或活态的展示。近年来,国家尤为注重对非遗馆的建设,从中国非遗馆到各省市县级的非遗馆都是代表各地非遗成果的一扇窗口,游客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去获得一份“非遗地图”和指南。当然,这不仅仅是在实体空间发生的,在数字化时代也可以变成“掌上非遗地图”的形式。有形化可体验的活态艺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指出,非遗馆与民俗馆的展陈空间功能非常接近,但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非遗馆里会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体验活动,这种展示模式是“再现+参与”的模式,以临时性展览为核心。这种“参与”模式比较接近当代艺术的策展机制,是基于非遗保护中的主体,比如非遗传承人和参与非遗保护的保护者、研究者等在当代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群,定期从不同的主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