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如表为陕西省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
类别
考古发现
玉器
具有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牙璧
石雕
源自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
家畜
大量引入非本土驯化的牛、羊、马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显现
C.劳动分工的明显 D.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
2.汉朝前期的王国政权机构中,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之外,其他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史载:“(赵王)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两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这种状况的出现
A.反映出王国丞相能力低下 B.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C.体现了郡县制的严重弊端 D.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主张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4.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将盐业和冶铁业垄断为国营,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管理,各地设盐官、铁官进行盐铁生产和销售,这一举措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C.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D.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5.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6.有学者说:“汉承秦制”,但是汉高祖也作了一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事,不得不说其是一个历史的“退步”。该事件指
A.师法黄老之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监察制度 D.中朝外朝制度
7.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牧民》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反映出他们都
A.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 B.重视用礼仪制度教化百姓
C.信奉以农立国的理念 D.认识到保障民生的重要性
8.下框对话摘自某同学创作的历史剧本(片断)。对话内容涉及的史事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印度取经
C.郑和七下西洋 D.康熙亲征雅克萨
9.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
A.宰相与御史大夫 B.刺史与郡守
C.外戚与宦官 D.三公与台阁
10.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11.距今约4500—5000年的宜兴丁埂遗址是一处位于太湖西北岸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用作农业生产的石器和数量众多的渔猎用具,另外还出土了一件代表王者权力的“虎纹刻符”石钺。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耕生产方式已经相当成熟 B.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C.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12.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这反映出(????)
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D.仁义理念影响到朝野
13.著名学者白寿彝指出:以往人们称三家分晋是晋国政权封建化的标志。但是出土的《孙子》一书记载了此前六卿分晋及其田制与税制的封建化改革,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六卿分晋导致分封制瓦解 B.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争权斗争
C.封建制度最早确立于晋国 D.《孙子》的出土否定了晋国社会历史
14.“为家私市”是指“为自身利益而从事的私人贸易”,西北汉简中有较多“为家私市”简。据如表信息,可知当时(???)
“为家私市”人员具体信息表(部分)
时间
出发地
目的地
爵位
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
南阳郡西鄂县南乡临利里
张掖居延
大夫
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1年)
南阳郡宛县南乡当利里
张掖居延
公乘
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
河南郡原武县都乡长阳里
张掖
A.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政府严格管控商业活动
C.河西地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官员具有从事私营商业特权
15.张家口市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