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无线电导航系统天文导航系统.PPT

发布:2018-05-29约5.11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概 述 主要内容 1.1.2 GPS特点 1.2 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天文导航系统 天文导航系统是以天空中的星体作为导航台,星光作为导航信号的测角定位系统。由于星体距离飞行器非常遥远,使得该系统很小的测角误差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定位误差。为保证一定的定位精度,对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但由于其覆盖的工作区域非常广阔,天文导航在宇宙飞行器定位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天文导航系统虽然覆盖的工作区域很大,但定位精度不高,且可见光的传播受气象影响。 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通过测量飞行器的加速度,进行二次积分来推算出飞行器的位置。INS可以引导导弹的飞行,它包括一个加速计和陀螺仪,来测量位置和高度的变化。它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数据更新率高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优点是不受敌方干扰的影响。但由于INS基本上是航位推算型系统,其定位精度随时间加长而降低,因此需要不断地修正。 什么是定位 确定点在某一坐标系中的位置 相关的英语单词 Positioning Location Orientation Navigation Guidance Tracking 原始的定位方法 利用天体进行定向:日、月、特别的星体 利用自然现象:植物的生长态势(如苔藓) 采用人造的器械:司南,指南针 利用人工建筑:烽火台 近现代的常规定位方法 采用的仪器设备 尺:铟钢尺 光学仪器:经纬仪,水准仪 激光和红外仪器:测距仪 综合多种技术的仪器:全站仪 无线电、微波仪器:Loran-C,雷达 观测方法 角度或方向观测 距离观测 距离差观测 常规(地面)定位方法的局限性 观测点之间需要保证通视 需要修建觇标/架设高大的天线 边长受到限制 观测难度大 效率低:无用的中间过渡点 需要事先布设大量的地面控制点/地面站 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观测受气候、环境条件限制 受系统误差影响大,如地球旁折光 难以确定地心坐标 1.2.3 GPS的发展概况 1957年10月4日 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 I 发射成功。 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研制GPS。 1978年2月22日,第1颗GPS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9年2月14日,第1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 1992年,IGS成立。(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国际GPS服务机构) 1995年7月17日,GPS达到FOC – 完全运行能力 (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 1999年1月25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将斥 资40亿美圆,进行GPS现代化。 2000年5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GPS停 止实施SA。 1.3 其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俄) Galileo(欧) 北斗导航系统(中) 1.3.1 GLONASS简介   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是前苏联研制建立的,1978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开始发射导航卫星。自1982年至1987年,共发射了27颗GLONASS试验卫星。它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内。卫星高度为19100km,轨道倾角64.8?,卫星的运行周期为11时15分。GLONASS卫星的这种空间配置,保证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均至少可以同时观测5颗卫星。 1.3.2 Galileo--ENSS简介(欧盟) 欧盟的欧洲导航卫星系统(ENSS)即伽利略计划。该计划总的战略意图是: 建立一个高效经济的民用导航及定位系统; 使之具备欧洲运输业可以信赖的高度安全性,且确 保任何未来系统完全置于欧洲人的控制之下; 该系统的实施将为欧洲工业进军正在兴起的卫星 导 航市场的各个方面提供一个良好机会,使他们 能够站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公平竞争。 1.3.3北斗导航系统(中国)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此系统由二颗卫星、控制站和接收机组成,卫星编号分别为“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和2000年12月21日0时2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导航通信卫星是2颗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面36000km,位于赤经80E和140E,还有1颗备用卫星,将位于赤经110.5E,2颗卫星的升交点赤经相差60。2颗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成功。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 双星定位原理由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系统实际上综合了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两种技术,因而兼容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