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行) 2021年5月.docx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
(试行)
2021年5月
I
目次
前言 III
引言 I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3.1空间数据 1
3.2图层 1
3.3数字高程模型 2
3.4数字线划地图 2
3.5属性表 2
3.6数据类型 2
3.7属性数据库 2
3.8空间数据库 2
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
4.1主要成果图件 2
4.2图件基本要求 3
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
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
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7
4.6图件必备图层 27
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
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
6成果资料库建设技术要求 29
7数据库存放路径 29
7.1属性数据库存放路径 29
7.2空间数据库存放路径 31
7.3成果资料库存放路径 32
8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32
II
8.1信息化工作报告提纲 32
8.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3
9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4
附件1野外调查表 35
附件2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7
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ArcGIS版) 81
附件4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MapGIS版) 84
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7
III
前言
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工作,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参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李媛、杨旭东、佟彬、张艳玲、房浩、尹春荣、曲雪妍。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IV
引言
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在全国部署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深化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开展不同层次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为了规范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工作,指导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建设,制订本技术要求。
1
1范围
本技术要求对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和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的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要求,统一了图式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建设,适用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GB12328-90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12)《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2)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自然资源部(2020.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空间数据
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